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沒有四小龍之後

立報/本報訊 2014.02.20 00:00

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在電台受訪時,語出台灣早就不在四小龍之列,引起莫大迴響。值此之際,台灣何去何從的焦慮,四方湧出。

四小龍是名,經濟競爭力是實;台灣是否還在四小龍之列,一般人或許不在意,但經濟競爭力日衰,才是國人最在意之事。台灣護不住面子,是裡子盡失的緣故。

但需理解,所謂四小龍這個面子,只是張「老臉」。因為四小龍之所以耀眼,乃冷戰產物,由於東西兩大集團彼此隔離,加上反共圍堵政策的政治需要,才讓四小龍因運而生。

四小龍,是冷戰大環境的產物。但到了1990年代,世界版圖重劃,進入後冷戰的全球化,社會主義集團瓦解後,至少多出20億的人口參與全球市場,如何繼續維持四小龍的勞力密集加工成長模式?這也注定了,四小龍在後冷戰時期成為往事,勢必得各奔東西,尋求轉型。

轉型,涉及兩個層次。一個是產業升級,另一個是政府戰略。遺憾的是,台灣在這兩方面都交了白卷。

產業升級,台灣依然在舊思維模式打轉。因此,面對後冷戰的中國市場開放,台商大量西移,但模式未變,仍舊靠廉價勞力從事代工買賣。更別說,直到今日,只要提到商機,媒體報導還是美、日企業有意找台商合作之類的話語。

這句話背後的潛台詞,其實就是美、日企業領頭,台灣伺機追隨。追隨者的定位,其實就是產業升級的緊箍咒。對照南韓的產業升級模式,雖非一帆風順,甚至遭遇金融風暴的重挫,但目標定位卻都很明確,「取代日本」。安於追隨者身份,與想取而代之,層次大不同。這是台灣從來不缺產業升級的口號,卻始終無法做到產業升級的宿命。

至於政府戰略方面更是掣肘。後冷戰最重要的課題就是如何面對中國崛起,相較於韓、星「在商言商」的務實主義,台灣則是陷入民主化的政黨競爭漩渦裡。民主化的政黨政治沒什麼不好,癥結在於,台灣反對黨這個推動民主化的力量,卻是標準的冷戰時代產物。對外,不成比例地把中國崛起與中國威脅劃上等號;對內,把反中恐中當成選票經營的基本盤,其結果是台灣在政治高地上毫無解讀後冷戰局勢的能力。

四小龍已矣,毋須惋惜。但來日可追?台灣不大,但格局不能小,從產業升級的目標設定,再到政府的國際戰略,都讓人看到該變的不變、已變的又自相矛盾,這才是罩在台灣揮之不去的烏雲。

(圖由本報合成,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延伸閱讀

社論:當增長危害經濟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5920

左右看:經濟成長率有何意義?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5762

血汗護理師 薪資四小龍墊底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29312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