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納德拉(Satya Nadella)出任微軟新任CEO後,由印度人擔任CEO的跨國企業又多加一個,其他包括百事可樂CEO盧英德(Indra Nooyi)、德意志銀行共同CEO詹恩(Anshu Jain)、蒂亞吉歐(Diageo)CEO梅尼齊斯(Ivan Menezes)、萬事達卡CEO班加(Ajay Banga)、消費品巨擘利潔時(Reckitt Benckiser)CEO卡普爾(Rakesh Kapoor)、Adobe Systems CEO納拉研(Shantanu Narayen)、晶圓代工廠格羅方德CEO賈哈(Sanjay Jha)等。
乍看之下,這些印度裔CEO的共同性並無特殊之處。他們的年齡介於45~55歲之間,且在印度完成學業後,都遠赴英國或美國深造,並成為兩國公民。
有幾個CEO在印度曾有過管理經驗,然後才任職於跨國企業,這是合乎邏輯的,因為要從印度家族式企業躍上國際舞台,難度非常高。印度有3分之2的企業都是家族式企業。
至少有3位CEO,包括納德拉、納拉研、以及被認為加拿大黑莓機公司救世主的Fairfax Financial創辦人瓦薩(Prem Watsa)都就讀海德拉巴的公立學校,當地在21世紀初經歷了科技業的蓬勃發展,微軟在美國境外的首座研發中心就設在當地。但當海德拉巴建立起科技榮景後,上述3位已經遠赴海外深造。
多數CEO無管理背景
這些印度裔CEO的出生和求學背景大異其趣。他們來自印度各地。例如,詹恩出生於拉賈斯坦邦首府齋浦爾(Jaipur),盧英德出生於距齋浦爾1300公里外的清奈。有幾個CEO,包括盧英德、班加、梅尼齊斯曾就讀印度管理學院。該校是印度政府在1960年代創建,目的是培養國內管理精英。多數CEO沒有管理方面的背景。納拉研、卡普爾、納德拉讀的是工程,詹恩、梅尼齊斯、班加讀的不是經濟學,就是企管。
但印度人頻頻獲任命為跨國企業CEO,而非巴西人、俄羅斯人或中國人,肯定有一個原因,這個原因可能與印度的管理文化有關。
根據瑞士聖加倫大學的一項研究,印度裔主管傾向於採取參與式管理,並與部屬建立有意義的關係。這項2004年所做的研究發現:「印度傳統採用的領導風格是,培養主管與部屬的情感關係,這種企業照顧員工的感覺,提供超越金錢回報的強烈忠誠感。」
尊重員工 無獨裁管理
在這群印度裔CEO中,沒有人實施獨裁的管理模式。盧英德指出:「你得看著員工,然後說,『我很重視你,我知道除了百事可樂以外,你還有自己的人生,我會尊重你的人生,不只是把你當作員工而已。』」
美國南新罕普夏大學2007年的一項研究比較印度和美國的主管,結果發現印度人更謙虛。納德拉在出任微軟CEO的第1天,就發出第一封電子郵件給微軟所有員工說:「對我而言,這是一個必須謙遜的日子!」這絕非巧合。
這項研究也發現,印度人很具未來導向,專注於長期策略。納拉研表示:「即便你能連結今日所看到和未來想去的所有點,這樣的企圖心可能還不夠。」也許最重要的是,印度裔主管能爬到高位,是因為他們堅持不懈。多數印度裔CEO有耐心從跨國企業的底層做起,從各個角度學習公司的業務。例如,盧英德1994年加入百事可樂,隔年詹恩進入德意志銀行,梅尼齊斯1997年加入蒂亞吉歐,納拉研1998年受聘於Adobe,納德拉在出任CEO前,已在微軟待了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