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心理師在偏鄉:歷史教我們什麼?

立報/本報訊 2014.02.11 00:00
■張巍鐘

鑒古知今是歷史記載給後人最大的幫助,若允許歷史更多元的觀點,有更多的闡述自然就有更多的提醒,除了多元觀點,閱讀歷史也應把歷史當作一面鏡子,認真反省自己的狀況。

從歷史上來看歷史,當權者常常把歷史當作工具,透過歷史來闡述前朝的邪惡與當代政府的正當性,往往只有聖賢君王才能允許歷史記載有一定的獨立性,大部分的政權把歷史視為統治的工具。

雖然台灣不是君主制而是民主制,隨著科技演進當代的時事記載與詮釋越來越難被限制,政府仍舊無法從歷史中學習錯誤,民眾仍缺少一個可以更立即影響政策的管道。

在教育方面,雖然已預期少子化,但許多政策仍頭痛醫頭,導致現在許多失衡的現象,如有許多流浪教師,或是過多的大學,從國民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影響著許多學生的權益,與國家未來的競爭力。這是近代的政策失誤,然而政府從未認真反省,也未曾思考如何避免類似問題。

缺乏長遠目光一直是台灣政府這幾十年來的問題,但是制度上只要能開選舉支票、作表面,不管實際結果如何,只要作好媒體行銷與依法行政總是可以一直活躍。然而,缺乏長遠計畫的政策仍不斷的出現。

例如,近來屏東蘇清泉立委提議降低心理師的學歷要求,以提高心理師的人數,然而蘇立委在立法院公報101卷第31期在440頁,公開表示對社工與心理師厭煩,很難理解一個不喜歡心理師的立委為什麼要提有關心理師的法案。站在蘇立委本身是醫院院長,資方的角色不難想像這提案對醫療資方的貢獻。姑且不論法案的優缺點,單純就蘇立委厭煩心理師卻要用法來管心理師就讓人看見政府的運作對人民是如何的不尊重。

以美國或加拿大的心理師在司法領域為例,一個人取得博士學位後,再接受評估訓練後,可以評估一個人的再犯率,若被評為高再犯者,其再犯率是一般犯人的3、4倍,想像台灣在性侵害或是重大刑案有這樣的專業對民眾的保障有多好。然而,台灣心理學發展仍落後於先進國家,尤其台灣教育過度重視學習技術,忽略學術的多元發展,心理學尚未被民眾清楚認識,在人數有限之下,台灣的心理師證照才捨棄歐、美等國的博士,選擇降一級放在碩士。

蘇立委不願詢問心理師團體心理師對醫療院所的不滿為何,單純只想用權力來迫使他人就範,只想讓醫療環境不佳的醫院也可聘到心理師,或許醫療人員更完整後可以讓醫院升級再向健保申請更高的給付。頭痛醫頭的短視近利在教育已讓人痛心,然而同樣的錯誤仍一再有人重複。醫療最大的問題就是被商業化,本來是社會福利的健保,遇到了商業自然成了四不像,到最後受苦的都是民眾。

台灣歷史充滿許多政權對弱勢的不尊重,歷史缺乏各個族群的觀點,更有顛倒是非的詮釋,像是「吳鳳如何犧牲自己教化原住民」。因為不夠重視歷史,自然無法從歷史中獲得成長,更別談從錯誤中學習,自然也會學會對人的尊重。(臨床心理師)

延伸閱讀

【心理師在偏鄉:選擇性依法行政】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0348

【心理師在偏鄉:政治遊戲】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1683

【心理師在偏鄉:民主的尊重】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0809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