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看守台灣:世代合作 面對未來

立報/本報訊 2014.02.09 00:00
■謝和霖

十多年來,拚經濟一詞屢屢成為政治人物口號。無論是總統就任、新春賀詞,或者行政首長發表施政願景,常常離不開這個口號。然而拚了這麼多年的經濟,人民對經濟的感受是每況愈下,生態環境也不見得好到那:產業只會外移、擴張而不見升級轉型;年輕人薪資水準倒退,房價與物價卻一直上漲;而具生產力的土地卻因為債台高築的政府為搶錢或政客為炒地皮而逐年減少,轉變為建地或空蕩的工業區。

其實就政府與大眾媒體最在意的GDP而言,從1970年來,只有2001年與2009年曾經倒退,每人平均GDP已從1970年的393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萬423美元。因此問題不在於經濟成長不夠,而在於經濟果實分配不均。

曾在捷運上聽到兩個初入社會工作的年輕女生對話,兩人均背負著數十萬元學貸,月薪兩萬初頭,其中一人家裡還要她每月匯回一萬元,她眉頭深鎖,嘆道不知如何償付學貸。反觀一些高官退休後,還能到學校授課,每個月領個十來萬不是問題;而藉由炒地皮或者壓榨勞力與環境賺錢的人,更是吸食經濟成長果實的大戶。

除了分配不均問題外,其實人類面臨的最大難題,在於我們已經超越成長的極限,可用資源將日漸枯竭,同時必須解決工業革命以來科技快速發展而治理制度發展遲緩所帶來的環境生態危機,比如氣候變遷、生物多樣性的消失、毒性物質與廢棄物散佈的威脅。縱觀漫長的人類發展史,這些問題是新興的問題,是人類社會在百年前未曾碰過的問題。科技的發展加快了人類物質文明的擴張,社會制度與文化卻未能隨之快速調整以遏止擴張主義所帶來的問題。我們一下子就瀕臨文明存亡邊緣。

然而科學不是禍首,禍首是人類不能將科學進步所帶來的知識應用於問題的根本解決,而是用於金錢物慾與權力的追求。我們拚的經濟不是以經世濟民為核心,而是利潤第一,只要能賺錢,那管所生產的產品有無必要,那管線上遊戲、媒體、手機、食品等皆一一如鴉片要令人上癮。

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必須轉變整個社會的注意力,結合年長世代的財務資源,引導年輕世代不再從事惡化問題的工作,而是投入解決問題或避免問題的志業,將創造力與科學知識用來建立以節約主義為基礎、可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經濟模式,發展再生能源與友善環境的事業,淘汰危害生存基礎的產業。

在節約主義的經濟模式下,產業規模將以實際需求為度,以使用最少資源為目標,不再為利潤刺激市場而擴張無度;技術進展所帶來的勞力需求降低,將因勞力平均分配而不會造成失業危機,反而使得人人得以減少工時,有閒以養生與修身。這才是我們應該享受的科技福祉,我們必須拚的經濟。

(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

圖說: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研究生張文華說,學校100學年度調漲學費,3萬元增加至3萬5千元,已經使不符合申請學貸資格者,仰賴工讀維生,申請學貸者,生活壓力大增。(圖文/姜林佑)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