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顏慶祥:新課綱不符課程發展程序

自由時報/ 2014.02.09 00:00
記者林曉雲/專訪

屏東縣教育處長顏慶祥昨接受專訪時表示,課程發展包含:研究、發展、試用、實施四大階段,任何一個學習課程的教育系學生都知道的ABC基本知識,但教育部這次倉促成案,完全忽略了課程發展及課程實施者的基本需求,亦即並不是為了學生的受教權而修改課程綱要。

顏慶祥是教育博士,主要研究課程發展,由屏東教育大學教授借調屏東縣教育處。他表示,現行高中歷史課綱是在一百年五月廿七日才修正通過,並從隔年一○一年八月一日由高中一年級起逐年實施,即便以該修正做檢視,也是歷經卅八次專案小組會議、十六次分組會議才形成草案,然後分成北中南東四區召開多次公聽會;之後再召開十九次審查小組審查會議,部分退回修改後,專案小組又召開廿二次會議,才完成課程綱要。

對照這次教育部調整課綱的過程,只要檢視其「連續兩天開三次公聽會」,即火速走課發會、課審會程序,甚至對有爭議的部分都沒有退回再修再議,顏慶祥表示,現行課綱兩年又重新修正,過程非常倉促即成案,完全不符合課綱修正的常態。

顏慶祥指出,課程內容必須要符合客觀事實與專業規準,美國學者M.W.Apple對於課程決策一再提醒的是,課程呈現誰(who)的知識,以及如何(how)選擇知識,反映出「課程是最佳的政治社會化工具和材料」。現今大多數國家仍把課程、教科書視為「聖典」,少有批判反省的教師、家長與學生。

不能偏離事實 特別是歷史學科

他強調,課程不能偏離事實,特別是歷史學科,總不能要求孩子「閉上眼睛看世界」瞎學。課程要符合專業規準,正是擔心知識選擇的過程中被意識形態干預,只選擇對某族群或政黨有利的立場與觀點,而歷史教育最容易產生這種偏差。

顏慶祥提醒,歷史教育不能離開國家主體性與國家認同,他曾做過台灣與中國歷史教科書的比較研究,中國的歷史教科書非常強烈凸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教育部最近修改的課綱竟和中國站在同一陣線、親中仇日,已失去自己的主體性及國家認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