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讓台灣國際化 中研院選出八大歷史人物

自由時報/ 2014.02.08 00:00
〔自由時報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台灣從來不是邊陲,歷史上日、荷、西、法、英、美都在台灣經營交流,中研院選出八名影響台灣國際化的歷史人物及六萬件數位化資料,即日起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展出。

中研院選出八名從一八六○年台灣開港到一九六○年戰後,影響台灣國際化的八位重要歷史人物,清廷欽差大臣沈葆楨、鹿港謙和號許家、長崎泰益號陳家、台北辻利茶舖三好家族、畫家陳澄波、鋼琴家高慈美、民主先驅林獻堂和自治運動家楊肇嘉,蒐集超過六萬件家書、照片、畫作等文獻資料,透過他們遍及亞歐美的足跡,了解台灣國際化、現代化的發展。

沈葆楨在牡丹社事件後,來台交涉和備戰,興建了億載金城旗後砲台,全力經營後山,為台灣現代化奠下基礎。沈葆楨第六代傳人、台大教授沈冬出席表示,教科書若能對沈葆楨及劉銘傳多些介紹,就能對台灣更加了解。

展覽中也介紹了一八九○到一九一○年期間,足跡遍及台、中、日,建構因政權更迭返鄉、傳奇商號和跨國拓店的三個貿易家族,其中包括了鹿港貿易商許志湖家族在一八九五年後,來回鹿港、中國泉州經商的過程;金門華商陳國樑和其子在日本長崎創設泰益號,在東亞海域展開精彩的貿易商戰;日人三好德三郎來台北開設辻利茶舖的過程。

台灣民主先驅林獻堂出生台中,他在一九二七年攜子環遊歐美,並將見聞寫成環球遊記;出生嘉義的畫家陳澄波赴日學畫,是日本帝展第一位獲選的台灣油畫家;來自高雄的高慈美赴日學鋼琴,在中部震災後返台巡迴義演,在一九二○年代前後,三人前往歐美、日、中,將國外思想帶回國內影響社會。

台中清水人楊肇嘉則是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在台爭取設置議會,推動地方自治,爭取台灣人權益,二次大戰後曾任民政廳長。

台灣比中國更早與國際接軌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副所長劉士永表示,從八位名人的資料可知,台灣不是中國的邊陲省份,早在十六世紀末開始,就比中國各地更早與國際接軌,這次展期為半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