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嘉義水源地 盡是日據骨董

中央社/ 2014.02.03 00:00
百年水源地揭密2(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市3日電)嘉義水源地曾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鐵器奇缺,日本人甚至將腦筋動到水源地的鐵製機械上,所幸並未得逞。

自來水公司嘉義給水廠廠長許壽雄表示,嘉義水源地的原水,從竹崎水道由兩條12吋的鐵管導入水源地後,經沉澱、過濾、淨水後,再供市民飲用。

由於嘉義市地形東高西低,因此自來水經過配水池後,就「自然流」方式,以14吋導水鐵管配送至市區,此後逐漸縮減為12吋、8吋、6吋,全程不需使用馬達。

許壽雄指出,嘉義市位於阿里山森林鐵路起點,由於日據初期阿里山森林的開發,因此嘉義市木材業生意興盛,人口增加,原有供水設施已不敷使用。

因此,日本政府於昭和6年(1931年)展開給水擴張工程,給水人口增為5萬人,每日供水量8350立方公尺,另增加觸口及番路兩處給水口。

他說,日本人為了因應嘉義市用水量的增加,並供應嘉義溶劑廠的工業用水,自昭和15年(1940年)1月起興建蘭潭水庫,至昭和19年(1944年)3月完工。

蘭潭水庫完工後,日本政府原本準備興建原水處理廠,因時值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資金與器材缺乏,因此作罷。

他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台灣的鑄鐵都被日人拿去熔製武器,並將腦筋動到水源地沉澱井內的鐵製機械,但因這些機械需供應嘉義地區民生用水,因此才逃過一劫。

如今,嘉義水源地仍保有日據時代的鐵製機械,以及作工精細的分水井、沉澱池、濾過池、淨水池等設施,而且保存得相當好。

其中,一口內徑37.88公尺、深3.94公尺的沉澱池,周圍以人工砌石造成,每塊砌石切割成一般大小,顯示當初工藝的精細度。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