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國民黨中常會前身 毛澤東座上賓

自由時報/ 2014.02.02 00:00
記者施曉光/專題報導

從中國大陸轉進台灣的「百年老店」國民黨,一般民眾印象就是作風比較老派,講究排資論輩,就連中常委開會的座次都要依照得票高低順序排列,從該黨中常會的開會文化觀察,更可以發現至今仍殘留當年在中國大陸發展時期的影子。

早年電影院放映電影前必須先播放國歌影片,每名觀眾還得起立致敬,國民黨中常會雖然不用唱國歌,但每次開會依舊維持從民國十五年以來的慣例儀式,由會議主席(黨主席)恭讀總理(孫中山)遺囑,所有出、列席及在場人士,一律得站著聆聽,接受孫中山跨越時空的「精神訓示」。

不過,自從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當家後,這個儀式已從過去由主席手上拿著總理遺囑文朗讀,變成把遺囑文打到投影幕上。

國民黨中常會的老派風格,還可以從出席者簽到文具可以看出。黨務人士指出,長久以來國民黨中常會的簽到簿都是用宣紙做,一直到前主席李登輝時代都仍在使用充水墨筆簽到,二○○○年後才改用一般的簽字筆;而經使用二十多年,早破損牽絲的綢布材質「中央常會座次表」,更顯十足老態。

國民黨曾在民國十三年改組,引入蘇聯式政黨模式,設立中央執行委員會與中央監察委員會,後來發現實在無法負荷,民國十五年才通過在中央執行委員會成立合議制的常務委員會,也就是今日中常會前身,國民政府遷台後,國民黨在民國四十一年才修改黨章將中央執行委員會與中央監察委員會合併為今日的中央委員會,中常會作為黨的最高權力機構。

根據國民黨民國十五年在廣州召開黨史上首次的常務委員會會議錄顯示,出席者名單中包括何香凝、彭澤民以及後來與國民黨總裁蔣介石勢不兩立的毛澤東等共產黨人物,從中常會的沿革,也見證了國民黨曾經有過一段聯俄容共的歷史。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