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寒冬中的綠金 生菜村成功祕訣

中央商情網/ 2014.02.01 00:00
(中央社記者曾盈瑜台北2014年2月1日電)小小台灣怎麼從農業大國美國手中,搶下萵苣外銷日本大餅?出口量占全台5成的「生菜村」透露秘訣,全靠人性化精緻管理。

財政部關務署統計,民國101年台灣出口各類萵苣達8311公噸,賺進新台幣2億2848萬元可觀外匯;與10年前出口量相比,足足翻9倍;其中,雲林縣麥寮鄉「台灣生菜村」萵苣,就占總出口量5成,主要銷往日本,也賣到韓國、新加坡。

不只外銷,台灣外食族一定也對台灣生菜村萵苣不陌生。從摩斯漢堡、全家便利商店等,漢堡裡的萵苣、冷藏櫃中包裝好的生菜沙拉,一口口生脆鮮嫩,都是麥寮農民努力成果。

台灣生菜村正式名稱為興華村架仔頭,小小的聚落居民不到100戶。被村裡伯伯、嬸嬸親切喚為「阿芬」的郭淑芬,外表看起來與一般7年級女生沒什麼不同,卻是管理190多戶契作農戶的核心人物。

郭淑芬大學讀金融,原本畢業後準備考保險員執照,卻在父親一聲令下,與哥哥一起回雲林「種萵苣」;三兄妹各自發揮所學,加速推動集團化契作。10年之內契作農田由原本20甲、30甲,迅速成長到300甲;甚至還有外地農民慕名而來,希望加入種植行列。

雲林的乾冷冬天是萵苣產季,恰巧碰上日本、韓國等國蔬菜無法生長的嚴寒季節,產季差異成為台灣生菜外銷先天優勢。

不過,日本對進口蔬菜要求很高,還得靠郭家兄妹努力,一點一滴改良生產方式,才符合農藥殘留、萵苣保存天數及整顆萵苣可利用率等標準。

雲林冬季氣候雖普遍適合萵苣生長,但對長時間、大量供貨最講究的「品質穩定」而言,每天氣溫、雨量只要稍有變化,都可能影響整體產質。

另一種不可控制因素是人。郭淑芬以採收隊為例,隊伍由鄰近婆婆媽媽組成,但有時她們遇到自己田裡農忙、家裡有事,不能來。

「我媽常說,我們能有今天,也是大家幫忙」,郭淑芬坦言,做為管理者,一開始自己態度比較硬,後來發現「有時候不是錢,而是感受的問題」。

經3、4年,郭淑芬漸漸配合天氣、人力等變動因素,微調生產過程細節,並用柔軟態度面對一起打拚的夥伴。

站在廣袤生菜田中央,遠方紅色建築築特別明顯,那是生菜村的心臟地帶--管理中心。生菜村秉持訂單式生產原則,每年生菜產季,管理中心會按訂單出貨時間建立生產排程,農民再依時間分配,領取種苗種植。

管理中心提供農民苗種,更訓練噴藥師、採收團隊,不只解決契約農戶人力老化、人手不足問題,也藉統一執行團隊施作品質,確保農藥施用狀況符合規範、維護生產品質。

郭家二哥郭進展說,台灣能從農業大國美國,搶走外銷日本大餅,其實是靠精緻化管理,提升農產品良率,且毫不浪費,壓低成本。

台灣生菜村以固定價格與農民契作。以往冬天土地低利用期,居民頂多種花生、榨菜,或直接把地放著等待來年春天;種萵苣後,每年冬天農民多份穩定收入;以平均每戶擁有1.5甲到2甲地計算,一個冬天約可多賺12萬元。

仔細觀察架仔頭聚落房屋樣貌發現,近幾年翻修樓房不少,相較其他沿海小村落,可隱約看出近年種植萵苣穩定收入對農民帶來的影響。

以「小蝦米、大鯨魚」為喻,郭進展說,要與跨國企業做生意,擁有的籌碼太少,禁不起失敗,只能邊走邊調整。

雖然近年在台灣種植萵苣的競爭對手愈來愈多,郭淑芬仍對台灣生菜村品牌很有信心。

她說,父親過去常提醒他們兄妹,客戶與他們在同一條船上,別想從客戶身上削取暴利,要好好重視客戶要求。利潤雖不高,但能維持穩定成長。

今年1月,台灣生菜村首度將萵苣銷往中國大陸,但郭家兄妹仍維持一貫不躁進腳步,小心翼翼在穩定供貨品質和擴大規模間取得平衡。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