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兩岸競合 台灣流行音樂優勢還剩多少?

中央廣播電台/江昭倫 2014.01.27 00:00
隨著中國大陸崛起,兩岸在影視音樂產業發展競合過程中逐漸發生明顯的變化。台灣的流行音樂雖然在整個大中華區則仍居於領先位置,但這樣的優勢究竟還剩多少,台灣樂壇是否需認真面對自己產業的問題,已是不得不正視的議題了!

◎兩岸當前流行音樂現象

去年一整年,台灣流行音樂雖然仍有許多新的作品出現,但在文化部流行音樂專案辦公室計畫主持人袁永興看來,並沒有太多新的音樂風格或新人表現令人印象深刻,反而由於越來越多樂迷習慣從youtube聽音樂,視覺取代聽覺的趨勢更為明顯。

袁永興舉五月天、蘇打綠、陳綺貞的專輯為例,唱片公司或製作公司砸重金拍攝新歌MV,視覺經費支出遠超過音樂製作費用,這樣的發展是好是壞,值得商榷。袁永興說:『(原音)新一代的流行音樂的歌迷,看音樂的機會比聽音樂的機會多的多,這種視覺取代聽覺的趨勢非常明顯。也因為這樣子,所以使得唱片公司針對流行音樂的行銷跟包裝上也幾乎把視覺拉到最最前面,把視覺拉到最前面就會出現一張專輯1、200萬,可是拍那一支MV2、3百萬,居然一個視覺會大過一整張專輯的費用,所以這到底是不是以音樂為出發點,就會讓人家出現問號。』

至於大陸方面,則是歌唱比賽節目大行其道。音樂及文化觀察者陳樂融認為,這對於帶動大陸人認識自己的音樂確實有不小的幫助,但他也質疑,電視台製作歌唱比賽節目仍以收視思考為主,多數翻唱當紅歌曲,未必讓大陸自己原創音樂有發表機會,因此這波歌唱節目能夠對大陸流行樂壇持續發揮多大的加乘效果,他持保留態度。

面對全球數位科技時代,陳樂融與袁永興也認為,所有的創作人看似享受到起始點的平等,有更多管道可以發表自己的作品,但從結果而言,這是一個贏者通吃的時代,握有資源的越有實力,缺乏資源者最後將淪為邊緣,甚至消失不見,未來兩岸、甚至全世界娛樂產業恐怕將出現階級化的現象。

◎兩岸競合 台灣優勢剩多少

究竟台灣的流行音樂還有多少優勢?陳樂融說,經常被外界拿出來作為台灣樂壇標竿的張惠妹、周杰倫、五月天、王力宏、蔡依林其實都是在2000年或2000年之前就出道,很多甚至是靠過去80年代流行音樂祖產才能持續發揮影響力,這幾年並沒有看到新的引領華語樂壇的台灣歌手出現,令人憂心。

袁永興與陳樂融都認為,大陸的電視與電影產業已經不需要仰賴台灣的市場,他們對台灣流行音樂之所以仍維持尊敬或仰賴,一部分原因在於大陸仍有審批制度,台灣則是一個自由民主的社會,創作不受限制,音樂更為多元豐富。

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大陸從官方到民間並不重視流行音樂產業。陳樂融說:『(原音)他們現在同樣在娛樂、流行、傳播這一塊,他們可能對電影的注重,對廣電集團的注重,甚至對現場演出相關的一些娛樂設施的注重,可能都遠超過生產歌曲,這就變成說一個沒有人過度投資的行業,台灣還享有一點點小小的優勢,因為台灣做音樂的人還是挺多的,不管賺不賺錢。可是對大陸人來講,他們還是很多人寫歌、上傳啦,或自己參加一些比賽,或是在他們的地方酒吧演唱,可是我要說的是,比起他們整體的國力來講,這些能見度非常低,以至於他們自己的原創音樂、原創歌手真的沒有那麼容易出頭。』

這幾年台灣獨立音樂蓬勃發展,不過陳樂融提醒,就市場規模而言,台灣主流流行音樂如果沒有發揮力量,光靠多元的獨立音樂根本無法成為大中華區流行音樂的火車頭。他說:『(原音)我們台灣流行音樂的政策和環境,如果只注重台灣才能捧場才能接受的某些藝人或團體的話,也許對本地的音樂環境沒有不好,可是你這時候就不要妄想成為大中華區的領頭羊或是火車頭,因為對不起,以實力、以經濟規模、以市場、以人口數、以人才、產出的比例,對岸不會輸給你,你比他的任何一個省分都還小,你憑什麼覺得你一定要成為他的窗口、他的燈塔,這會不會太自戀、太自大了。當初鄧麗君也不是Indie啊,鄧麗君通俗的不得了,可是她對華人地區的影響或是使大陸人尊敬台灣人,這絕對不是台灣某些在講Indie所能達到的境界。』

對於有些音樂人認為拒絕賺人民幣,堅持走自己的路,陳樂融認為沒有不可以,因為台灣確實需要多元的音樂發展。但他也強調,很多年輕人進入流行音樂,還是希望能夠走紅賺錢,並沒有那麼清高,如果台灣主流音樂不能壯大,並非台灣流行音樂產業之福。

此外,要維持台灣流行音樂的優勢,流行音樂議題也必須被拿到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談判中進行討論。國民黨立委蔣乃辛就多次在立法院質詢時,要求政府儘快針對相關議題與對岸坐下來談判,他憂心若不趁台灣還有優勢時獲取最大利益,再過3年、5年大陸流行音樂產業起來了,台灣已無籌碼可爭取。

◎流行音樂面臨挑戰 台灣需正視自身問題

台灣流行音樂面臨的挑戰究竟是來自於中國大陸的崛起威脅,或者是台灣音樂產業早已存在許多問題,只是政府與民間從來不去正視,在陳樂融看來,答案恐怕是後者。陳樂融說,因為大陸的強大,凸顯出台灣的目前某些優勢不那麼強大,讓台灣感到焦慮,進而造成很多的誤判和反彈。他同時指出,面對區域市場的競爭,台灣唱片公司過於保守,不懂得異業結盟或與新興產業合作,壯大自己,掌握更多平台與發言權,都是導致台灣流行音樂產業逐漸萎縮的原因。

另外,台灣流行音樂人才的培養更是一大問題。陳樂融呼籲唱片公司應負起責任,提供更好的環境給音樂詞曲創作人或培養相關音樂人才,這些訓練工作都可能延伸成為公司的新興事業。流行音樂辦公室主任袁永興更批評,流行音樂產業鏈所需要龐大的人才,台灣學校並不願意教,甚至電視台連製作像樣的音樂節目都沒有,台灣流行音樂優勢如何繼續維持?袁永興:『(原音)我講直白一點的東西,台灣沒有一個像樣的流行音樂節目,只有歌唱比賽節目,會有很多學生以為歌唱比賽就是流行歌曲了,其實不是,流行歌曲有很專業的經紀、版權、法務人員的需要,有很重要的票務、行銷、財管、資管,有很重要的倉儲通路的專業人員的需要 ,這些都不會在電視節目的歌唱節目裡面告訴你,可是他卻占了這個產業8成以上的人力需求,我們卻連一個人力都沒有在做這方面的培訓。』

對於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身兼中華音樂著作權協會(MUST)董事長的陳樂融也認為,台灣在這方面雖然努力了很多年,但對於詞曲版權的重視,還是不如國際,仍有很長的一條路要走。而與中國大陸的著作權談判與溝通,他強調「以前也做、現在也做、將來也要做」,才能替後來的台灣音樂創作人爭取最大版權權益。

台灣流行音樂最可貴之處就在於百花齊放,有許多音樂類型,擁有自由創作空間,但若希望台灣流行音樂繼續領導全球華人的聽覺,必須有策略,有方向,沒有強大的主流音樂市場,許多獨立音樂最後都可能無以為繼,無法生存下去。

台灣流行音樂正面臨自己內部、面對中國大陸與科技日新月異3大挑戰,政府與民間若不拿出實際作法解決目前的困境,哪一天中國大陸也有五月天、阿妹出現了,以他們的市場規模,屆時台灣還是不是能號稱是華語流行音樂的領頭羊,恐怕沒人有把握。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