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彩虹出海口:這是社大,我們的終身教室

立報/本報訊 2014.01.26 00:00
圖文■郭海棠

【專欄前言】出海口,河與海相遇,候鳥在此越冬,豐富的資源造就了生物多樣性;彩虹,是不同顏色的交融,是繽紛的共存,是放晴的象徵。

踏入社會以來,歷經NGO、企業、社運,看見駁雜迥異的社會樣貌。而到社大工作以後,如同來到公民議題的出海口:這裡是終身教育的場合、凝聚公民意識的場域,各種課程、人物、論壇中,醞釀了相異的意見與多元的觀點,如同彩虹一般。這個專欄先要為社大而寫,也為生活觀察而書,期待有機會記下公民社會放晴的歷程。

(上圖)嘉義社大的牆面。社大經常會深入地方,成為一個地方重要的議題中心。

隨著智慧型手機愈來愈普及後,網路的力量愈來愈大,新世代幾乎是依賴網路生活,社運議題經常透過社群網站傳遞,似乎一呼百應、全國皆知。固然我們都清楚臉書(Facebook)未必等同於社會,網路並不代表民意走向,但長期處在網路生活難免以管窺天,覺得「按讚分享」就能讓更多人知道;就在某次踏入社區大學後,我對社會議題的傳遞管道、民情輿論與公民意識,理解更多,更為立體。

早前,經常聽到父母跟我聊到他們社大的所見所得,因此對社大的印象,一直被我定位在「中老年人的社交圈」、「聯誼社交場所」或「成人進修部」。親自踏入社大上課時,還以為要跟一群長輩們打交道,勢必需要虛應故事,由於該堂名稱為「批判性思考」,大概會演變成世代溝通的大對抗,課堂上唇槍舌戰、你死我活吧!然而,課程現場固然彼此觀點迥異,卻能夠平等陳述,每個人均嘗試去理解彼此的想法,試圖達成共識,整個學期下來覺得納悶且詫異──究竟社大人是吃了什麼養分?

多方包容和磨合

直到機緣使然,進到社區大學工作後,才發現是怎麼一回事!10幾年前,黃武雄與幾位老師登高一呼「知識解放,催生公民社會」,希望政府投入支持終身教育,社區大學在教育改革呼聲中應時而生。數十年過去了,社大在各個縣市林立,不僅是社區的生活中心,更是公民議題討論的場合;面對不同領域,社大總是願意長時間醞釀、意見並陳,有些以往難以動搖的族群,慢慢地在課程參與、議題討論中鬆動了,願意展現更多的包容,甚至有些人改變立場。

在社大,議題需要的力量,不只是理性,更需要的是──時間。

有次,聽到一個學員的故事,這位學員從商,他發現老婆上了社大後,開始不聽話了,兩人不斷地衝突,夫妻幾十年的感情,突然同床異夢、互相生厭。然而,老婆總不厭其煩、千方百計地明示暗示,不經意地透漏社大的課程資訊與學習狀況;另一方面這位學員也不甘社大搶走了他的老婆,終於在某個契機下抱著踢館的態度到社大上課,因而有機會整理自己幾十年來的生命歷程,訝異地發現了自己其實是既得利益者,更意識到自己曾經壓迫別人,及對妻子溝通時的大男人主義。

其實,社大並沒有什麼門檻,只要年紀滿18歲,都可以參與社大課程。社大的本質不在於賺錢,而是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讓以往無法上學的成人透過平實的學費得償宿願;另一方面社大將重大的社會議題帶入課程,漸進地引導學員去聽見社會多元的聲音,也讓學員表達自己的想法與立場。要說社區大學做為終身教育的使命是營造公民社會,或許太抽象,但社大告訴我們一件重要的事:如果我們還能學,何不走出來看看這個世界有多精彩呢?

圖說:《學校在窗外》黃武雄作,探討學習與教育的本質,是社區大學很重要的養分。

圖說:社大大多設立在學校裡,滿足社區居民的學習需求。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