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左翼視野:高等教育應走出學費調漲爭議

立報/本報訊 2014.01.16 00:00
■郭耀中

總統馬英九在9日舉行的「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提出,學費調漲機制可建立市場化、透明化的運作機制,向油電雙漲機制看齊。近年來,人民對於官員大剌剌地說出不能說的秘密,已經不感意外,只是高教政策茲事體大,我們應該藉此思索,放任市場經濟邏輯套入教育領域,除了學雜費不時喊漲之外,還想要許給人民什麼樣的發展進程?

台灣的高等教育體系,如同許多發展中國家各自研發的制度,像是一隻不知道要走往哪裡、也不知道還可以走多久的龐然大物。早在高教評鑑制度施行前一年,2005年就有師生組成「教育公共化連線」發動遊行,要求教育部正視學費調漲所引發的資源分配問題,不要自我轉型為「教育商品部」。如今看來,官員們當初信誓旦旦的政策保證,仍難消除高教師生對於教育商品化趨勢的疑慮。

高等教育漸漸失去其引導社會升沉的社會功能,而更像是需要在財經新聞台分析的產業動態。一方面,台灣的高等教育體系,順應全球新自由主義的洪流,將績效與價格擺在前頭,政府投入教育資源的經費比例日漸減少,鼓勵大學間相互競爭,甚而要求公立大學自負盈虧。另一方面,為了讓「人人都是大學生」,當初可說是廣納百業加入辦大學的行列,造成台灣竟有超過150所的大專院校,近年來少子化的衝擊效應發酵,首當其衝的,就是私校的招生與經營,惡意解僱與欠薪,只是前幾小節的變奏曲。

教育部長蔣偉寧在會後詮釋馬英九的發言,認為總統是在強調建立常態性調整制度的重要性,並重申,教育部會在自由化與公共化兩派的拉扯中,找出平衡點。我們擔心的是,教育部官員們早有定見,且無法承受商品化後的惡果。因為大學愈來愈像是出產耐操工人的販賣機,家長也愈來愈像是無法取消上限的提款機。儘管教授們不見得認同自己在勞動,但在評鑑制度下,大學教師卻愈來愈像維修販賣機的約聘人員。在此架構下,大學生在課堂中所獲取的,除了成為待價而沽的產品外,也無法投擲更多期望。

在學雜費調漲的爭議中,不但擱置了人才培育的務實規劃,更忽略調漲後凝固階級流動的危險。不容否認,仍有以興學為職志的大專院校,正在苦撐與準備著。但是當台灣整體的教育制度,確立商品化、市場化的走向後,要如何避免從事學術勞動的師生,只能服膺少數特定階級;要如何避免在學術殿堂中的人們養成保守、自利的習氣。恐怕這一切,也逐漸不是教育部的執掌範圍了。

(台大城鄉所博士生)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