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圖像學習記字義 師大推平台救中文

立報/本報訊 2014.01.15 00:00
【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學習中文的過程中,比起聽和說,外籍人士最困擾莫過於寫和讀,台師大歷經3年實證研究,推出「華語文全字詞學習平台」,透過解構中文字組成規則,研發出一套能讓人同時聯想到字型與字義的圖像,例如:大眼睛大眉毛的鹿像「麗」字、爸爸黝黑的眉毛與鬍鬚像「父」字。

外籍人士學習中文溝通強、閱讀弱,像把「親善大使念祈禱文」讀成「親善大便念折禱文」是常有的事。隨著新住民來台人數增加、全球掀起中文熱,如何改善過去華文教學重溝通對話、輕閱讀文字學習的弊病,是台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教授陳學志長期研究的方向。

陳學志利用師大本身具備的資料庫資源,解析數千個常用中文字的結構原理,他發現,中文字的字型組合其實和某些形音義有對應關係,如同華人學英文時,常利用英文單字的字首字根來幫助記憶,若能分析出漢字的部首、部件,整理出基本原則,就能有助於外籍人士省力學中文。

一般中文教材使用的圖像學習法通常只能幫助聯想字義,無助記憶中文字型,而古代字源文字演變圖僅有少數象形字適用,陳學志教授團隊研發出「形義全」鍵接圖像,讓較為抽象的中文字也能建構聯想,例如:握緊的拳頭像「四」字、阿拉伯數字7倒個方向變成「七」。

最關鍵的是研發團隊設計的「必學件法」,他們透過「部件字帶字」的原理找出字族,製成課文、生活對話的教材,例如在介紹家人的課文中,加入大量由「女」部(如媽、婆、姐、妹)和父部(爸、爺)的字,讓學習者有系統學習。陳學志將此方法實際授與校內推廣學院同學,結果發現至少提升中文字義和字音20%到30%的學習成效。

藉由「形義全」和「必學件法」的學習,研究團隊編制超過50組的「憶字碼」,加強理解多筆劃或容易混淆的中文字,例如:如何分辨「部」和「陪」的「耳」字該放左邊還右邊?團隊透過「右」英文為right,造出「部長用正確耳朵傾聽人民聲音」的創意短句。此外,這項平台還結合「語音辨識」和「書寫診斷」2大功能,讓學習者能透過科技運用,自身學習、補救。

來自美國德州、學習中文已經4年半的張禾力,頭一年來台學中文時,只重溝通,完全放棄學習認識中文字,他認為,這套學習平台拆解中文字部首的音、義原來有關連,練習發音又有回饋,手寫中文字還可知道筆劃是否錯誤,將可加強他認字的能力。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