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讀者來稿:為食育教育做一件對的事

立報/本報訊 2014.01.15 00:00
自從這學期在校園種植小麥和大豆之後,我開始帶著小學三年級的孩子,慢慢從實作中探討農作物的許多問題。大豆和小麥已接近成熟期了,我如何在學程上做個教育活動的轉換呢?

為本土作物保種

班上種植的黃豆與黑豆,已超過3個月了,豆莢漸漸變成黃褐色,我開始擔心是不是枯萎了?於是在星期六的微風小農市集請教了農友。

農友告訴我:「當豆莢呈黃褐色,就可以拔掉整株倒立並曬乾。過2天後搖一搖豆莢,聽見有清脆的聲響,表示種子已成熟可以採收了。將種子存放在冰箱內,明年再拿出來種也可以,這就是所謂的保種。」保存期限居然可達1年以上呢!國內大豆自給率相當低,因為受到進口廉價黃豆的打壓,和跨國企業經營的影響,如果老師能讓孩子藉由栽種而認識大豆的生長過成,進而了解大豆的各項製成品,了解保種對農人及農業的意義和重要性,這將會是友善土地、關懷農民最佳的教育活動!

聽到大豆農友如此殷切的解釋,他守護斯土斯農的精神,深深感動了我。於是,我就讓孩子開始剝豆莢,果真冒出一顆顆渾圓的黑豆與黃豆,放在有陽光的走廊打算曬幾天,孩子開始興奮的準備小夾鏈袋,要帶回家冰在冰箱,今年10月再拿出來種。不論到時候是否能種得起來,從生產端連結到消費端的價值觀,都已深具教育意義了。

吃自己栽種的糧食,減少對進口的倚賴,不單是幸福生活的口號,還包括了振興農業經濟與文化的有力行動,也讓孩子從一顆顆的豆莢中,親身體驗珍貴的收成感受。

友善種植環境、關懷農民

在校園與孩子一起種植小麥,看成熟飽滿的金黃麥穗隨風搖曳,不是奢望而是真實的喜樂學程。「帶孩子種植小麥,您認為最大的價值在哪裡?」很多老師問我這個問題。

「孩子從整地開始,到播種、除草、施肥、觀察,這期間短短3個月,感受到土地的重要及本土作物的寶貴,就是最好的學程。一粒小小的種子,有了陽光、土壤、水份,不用農藥,便能結出結實飽滿的麥穗,真讓人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當客人來參訪麥田時,大家還會爭相介紹小麥的成長過程,這些都源自於他們對土地的真愛。」我欣喜的分享我的教學心得。

記得當高雄日月光廢水污農地事件發生時,我問孩子一個特別的問題:「你們認為土地有生命嗎?」「老師,土地當然有生命!因為它可以讓我們種出這麼美的小麥和大豆,當我們的有機肥灑下去,它就吸收然後供給植物營養,所以如果土壤是死的,應該也種不出小麥了!所以土壤是會呼吸的喔。」

讓孩子體會本土糧食的重要性,不僅是關懷農民、友善環境,更可貴的是親近土地與農友的機會,從校園的觀察與種植開始,是老師能為農業所做的貢獻,也是真正有教育意義的行動!(高雄市國小老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