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經國先生平凡平淡平實 精神與風範永在

軍聞社/ 2014.01.13 00:00

(軍聞社記者郭家良臺北十三日電)今年1月13日是蔣故總統經國先生逝世26週年紀念日,經國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當年中華民國在他的帶領下,挺過風雨飄搖歲月,國家仍大步成長、穩固發展的日子,讓全體國人永遠難以忘懷他老人家。

 播遷臺灣的中華民國,走過硝煙熾烈的兩岸緊張危機,經歷步步艱辛的艱苦歲月,如今我們邁上富裕安適的康莊大道,著實有賴經國先生在國家重大施政的苦心經營,縱使國家處於危急存亡之秋,他總是冷靜沉穩、樂觀自信地,引領人民度過狂風暴雨,跨越驚濤駭浪。

 歲月常會沖淡人們的記憶,但是經國先生一生平凡、平淡、平實的身影,卻長留於國人心頭,特別在經國先生逝世屆滿26週年,讓人永遠感念於心。

 回顧經國先生的一生,可說是為了苦難的國家而生,15歲那年,遠赴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亞學習,一去就是12年,這段期間,他完全憑藉著堅強毅力,歷經了「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煎熬歲月,成就日後他堅定為三民主義犧牲奉獻的信念。

 返國之後,在抗戰期間,以及隨後國家處於動盪歲月的時期,經國先生無論在贛南、重慶、南京、東北或上海,都有革新利民的政策作為,不畏權勢的道德勇氣,留下許多眾人傳頌的事蹟。

 民國38年,政府播遷來臺,中共欲達其解放臺灣的目的,先後發動古寧頭、大二膽等戰役,其中,一江山戰役期間,時任國安會議副秘書長的經國先生,也在大陳島與一江山最危急的時候,先後七次赴最前線為軍民打氣;八二三臺海戰役時,經國先生不計個人安危,多次冒著煙硝砲火的危險,前往戰地與三軍將士「生活在一起、戰鬥在一起」,激勵官兵士氣,不僅使守軍精神振奮,更堅定前線官兵不怕死的決心與必勝的信心。

 民國46年,經國先生接掌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主任委員,他苦心擘劃退輔制度,無論是在就養、就醫、就業、就學,或是一般性的服務照顧工作,都全力設想為榮民袍澤謀求最大的福祉。

 另外,貫穿中央山脈的「中部橫貫公路」,是他老人家帶領規劃完成的重大公路建設,為了選擇開發路線,經國先生曾經兩度親自踏勘,在崇山峻嶺與原始森林中前進,時而登臨高山,時而行經谷底,或是坐著簡易的流籠,在峰巒起伏、林木蔽天的原始森林中,餐風露宿,與刺骨寒風搏鬥,無懼毒蛇和蜂螫的威脅,完成不可能的挑戰。歷經大自然天險搏鬥後,經國先生悟出一個道理「只要腳踏實地,穩步邁進,就沒有不能克服的困難,也沒有不能到達的目的地。」

 榮民袍澤受到經國先生的真誠精神感召,矢志以血汗克服萬難,化腐朽為神奇,為國家建設勾勒出美麗宏偉前景,經國先生可以說是與榮民情感最深厚的一位長者。

 經國先生有鑑於國防必須要現代化,自立自主,才不受制於人而握有勝劵之機,他曾說:「沒有國防,就沒有國家;沒有國防,一切建設也都無所依附。」因此,他在擔任國防部長任內,除整編軍隊,下令增建兵工廠外,特別指示建立「中山科學研究院」,致力尖端國防科技研發,也正因為他的真知灼見,我國國防科技才能不斷突破、創新,順利研發出雄風、天弓、天劍等先進武器系統,均早已量產,加入國軍戰鬥序列。

 由我國航發中心研發成功的IDF戰機,經國先生雖然未能親眼目睹,但經國號戰機現在不僅已擔負起臺海空防的要角,更代表著經國先生「自立自強」的精神,不畏橫逆環境,以勇者之姿巡弋臺海領空。

 對中華民國而言,因為經國先生的擘畫領導,團結國家、人民衝破許多困境難關,奠定了長遠宏觀的政經發展基礎。經國先生抱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對明天懷抱著希望」,以及「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的信念,展開國家十大建設等重要投資工程,並帶領國家經濟走向自由化、國際化的大道,成就了眾所矚目的臺灣經濟奇蹟。

 經國先生也積極落實民主憲政,他對政治改革的決心,持恆而堅定,除了定期舉辦增額中央民代選舉和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外,並解除戒嚴、推動國會改革、開放黨禁及報禁,在多方努力之下,臺灣地區的民主憲政才能步入現今的成熟階段,成為亞洲及世界民主的燈塔。

 經國先生曾經表明,他在臺灣住了快40年,他是臺灣人,在他的心裡只有國家和民眾;因此,他在院長及總統任內,經常不辭舟車勞頓,下鄉勤訪民瘼,足跡遍及臺澎金馬各角落,隨時與民眾在一起,瞭解民眾需要什麼,勤政愛民的施政作為,平易近人的作風,一身樸實親民的風範,國人至今依然記憶猶新。

 「不在乎自己,掛念的只是一顆與國家同存亡、與國民共甘苦的心。」經國先生一無所求,但唯一只求臺澎金馬復興基地的鞏固,過去,他帶領我們走過了一次又一次的難關,軍民齊心建設了美麗的臺灣。

 時代的浪潮不曾停歇,我們遇到的挑戰也不會停止,在元月13日這個令人懷念的日子裡,全體國人均應藉由感念這位領航中華民國朝向富強、樂利和自由的舵手,珍惜當前各項得來不易的建設成果,軍民團結一心、勇往直前,承先啟後,開創國家新的榮景,為中華民國再創光輝史頁。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