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社論:憲政共識的誕生與消失

立報/本報訊 2014.01.12 00:00

民進黨原訂於1月9日公布的《對中政策總結報告》,硬生生變成了「檢討紀要」,等於是蘇貞昌上任將近兩年以來,在兩岸政策上的重大挫敗。雖然他成立了中國事務委員會,並且自己兼任召集人;恢復了中國事務部,甚至也順應輿論,舉辦了9場「對中政策擴大會議」,即所謂「華山會議」,廣納各界意見、擴大參與,可是到最後非但無法「總結」,更沒有「共識」,就連較全面性的「檢討報告」都沒有完成,只能是「檢討紀要」。

固然關注這份「檢討紀要」者仍處心積慮想要賦予其重要性,有人挑出其中的「善意」,渲染為民進黨有意推動兩岸交流的誠意展現;也有人挑出其中「冥頑不靈」的教條,指責民進黨根本還是在原地踏步。我們認為,這種瞎子摸象式的解讀,只是各取所需、各說各話,難以說服其他不同意見者。持平而論,這份報告從名稱到內容,都是一份尚未完成的文件,現在評論其內容與意義,皆言之過早。不過我們可以由原本眾所矚目的「憲政共識」的誕生與消失,來檢視這份文件的形成過程,並預測其未來可能發展的方向。

「憲政共識」是2013年9月26日謝長廷主持的「對中政策擴大會議」所創造出來的新詞,它的誕生,可說是由謝長廷親手接生,會後的記者會上,他非常謹慎的一字一句宣讀,多一字、少一字都要字斟句酌,那是9次「華山會議」之中,結論最簡短的一次。然而,謝長廷自己接生的「憲政共識」,最後也是他親手讓它消失,之所以如此,目的只有一個:讓蘇貞昌難看!

謝長廷在1月9日和蔡英文聯手讓總結報告變成檢討紀要,也令原本華山會議結論要「民進黨以台灣的憲政共識做為兩岸對話基礎」,變成不知所云的「應該積極凝聚台灣內部的共識做為兩岸對話的基礎」。甚至謝在翌日還召開記者會,重申「憲法各表」、「憲法共識」的老調,批評要與對岸達成「憲政共識」大有問題。

要是「憲政共識」真的如此不可取,當時會議主席及眾多謝系子弟兵怎麼都噤聲不語?甚至會後記者會上,有媒體詢問「憲政共識」與謝長廷原本的「憲法」主張有何不同?謝還為其張目,說明「憲政」乃「憲法」的實施,是較為動態、包容性較大的概念。若如此,兩岸各自依據「憲法」而實施「憲政」,其間有共同重疊之處以形成「共識」,誰曰不可?彼時說「憲政」具包容性,此時又批評「憲政」與對岸不能相容。總之,以派系鬥爭為出發點的文字遊戲,終究會自曝矛盾而難以自圓其說,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發展,讓人沒有樂觀的理由。

圖說:民主進步黨中國事務委員會1月9日提出「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黨主席蘇貞昌會後召開記者會表示,民進黨將透過法令逐步檢討,塑造讓陸配、陸生、陸客尊嚴生活、健康學習及平安旅遊的友善環境。(圖文/中央社)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