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慈濟大學研究:改善三高+用藥 中風風險降30倍

NOWnews/ 2014.01.02 00:00

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寒流一波波,前民進黨立委蔡同榮、前宜蘭縣長劉守成都驚傳中風送醫,想要預防,乖乖吃藥就對!針對心臟病和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高危險群,慈濟大學最新一項研究,分析近10年、數萬筆基層診所病患資料發現,只要改善三高,定時服用心血管疾病的藥物,中風風險可降低30倍,從千分之30降到千分之1。

慈濟大學這一項研究,一共收集了六順診所近10年來、數萬筆資料,一一篩檢過濾,分為中風患者的「治療組」以及中風患者家屬的「預防組」,總人數約2600多人。

六順診所總院長王新民表示,研究發現,治療組再度中風的比率,明顯要比預防組來的高,進一步分析,有高血壓者中風機率為千分之32,糖尿病為千分之31,高血脂者為千分之17,都比預防組中風機率的千分之0.99,高出許多。

為什麼預防組的中風機率比較低?王新民認為,最關鍵原因就在於「心生警惕」,有不少人都是看到自己家人中風後,留下行動不便、肢體障礙等嚴重後遺症,嚇到了,從此積極預防三高,乖乖服用藥物控制糖尿病以及血壓、血脂等慢性疾病。

醫界早證實,三高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中風機率較高,但國內民眾對於中風的認知仍嚴重不足,趨勢民調今(2)天公布的最新「台灣民眾中風認知大調查」就顯示,絕大多數民眾都聽過中風,但大部分人卻不瞭解中風。

調查顯示,高達49.4%的民眾無法正確回答中風原因,對哪些疾病可能導致中風,更有28.5%完全不清楚;跌破眾人眼鏡的是,竟有73.6%不知道糖尿病與中風有關,77.5%不知高血脂恐引發中風,更有80.5%不清楚心臟病會引發中風。

至於中風發生後症狀,民眾也普遍認知不足,56.3%不知道會肢體無力,甚至高達9成以上民眾不知智能障礙、失明、意識不清、認知能力下降和大小便失禁也是中風的症狀。

王新民提醒,民眾對中風認知的缺乏,是導致中風疾病發生及病後恢復不佳的主要原因,目前中風治療著重在發生後的「黃金三小時」,但忽略了中風發生後3至6個月的黃金恢復期,臨床經驗顯示,透過妥善方式,不但可以預防二次中風,恢復改善的空間也越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