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從2013到2014 台灣的未來在「食育」

大台灣旅遊網/范綱武 2014.01.01 00:00
  送走了讓人印象深刻、百感交集的2013年,迎接了新的2014年的到來,在燦爛的煙火消散之後,我們必須深刻思考與回顧,在這新舊之間,台灣的未來應該怎麼走?

  在過去的一年當中,最讓全國民眾震撼與訝異的無非是「食品安全」以及「國土保育」這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兩大議題,無論是假油事件、毒澱粉事件,到大廠偷排廢水污染環境等等,都不斷的上演,讓人不禁納悶,我們的台灣究竟出了什麼問題,筆者認為,關鍵無非在於「教育」這兩個字。

  首先從食品安全開始提起,我們可以從鄰近的日本借鏡!

  不同於台灣首重「智育」的教育發展模式,日本從基礎教育開始就相當重視「食育」,甚至在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讓食育真正落實在教育、深耕在生活之中,成為國民基本的生活常識,因為他們認為「食育」是德育、智育、體育的基礎。

  然而,究竟「食育」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有什麼樣的重要性?

  一個國家的飲食教育其實是相當廣泛的,因為它關連了文化背景、歷史脈絡、產業結構、生活教養、消費知識、文化創意、環境教育等一直到日常生活的種種,最後形成的是一種價值觀、一份認同感。

  怎麼說呢?我們就以台灣多元的農產為例!

  任何一種產業都是有文化脈絡與歷史軌跡可循的,例如新竹風城的曬柿餅、南投鹿谷的茶以及信義的梅子、彰化大村的葡萄、台東的池上米、高雄的玉井芒果等等,都和地方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息息相關,必須將這些元素注入教育當中,讓我們的孩子更認識這塊土地上的每一種產業以及生活的歷史,成為生活教育的一環。

  如此一來,久而久之這種產業文化就可以深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文化傳承,提升國人對於國產農產的消費、國民生活健康的層次了;如此從小落實這樣的飲食教育,讓文化的層面深入在基礎教育中,除了可以滿足上述所提及,更可以增加一份認同感,讓消費優質產品成為一種習慣,自然可以讓產業的永續自然發生。

  最重要的是,這必定會產生上述所提及的認同感、一份對於土地的認同感,如此,台灣的有機農業、無毒農業可以有機會順利發展,一旦民眾對於食物來源與對食物的正確認知有所提升,對土地及環境的保護意識也會增加,進一步透過大眾的力量產生約束力,便會大大減少商人投機的機會,食品衛生、土地污染的疑慮當然就會減少,這便是「食育」最重要的一環之一。

  不僅如此,這些產業更可以加入文化創意與觀光旅遊的元素,例如台灣的高山茶、台東的喜米、南投信義農會的梅子、還有大受國際旅客喜愛的鳳梨酥等等,都可以產生相當大的附加價值與文化效益,這對台灣服務業的提升有相當大的助益,達到產業升級的目標;不僅如此,還可以結合節慶,達到節慶行銷的目的。

  事實上,台灣有許多如主婦聯盟等民間團體也大聲疾呼政府應該立法將食物教育納入制度化的教育體系之中,讓國人從小就認識土地、認識產業、認識文化,如此,台灣才能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路線與未來。(攝影/范綱武)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