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南疆巡禮/維漢融合? 維族人仍享受自在的豁達

欣傳媒/欣傳媒 2014.01.01 00:00

欣傳媒 | 洪崇燿

庫車縣,是西域三十六國龜茲(唸作秋慈)文化的所在地。當年的龜茲古國,位於絲綢之路的南段,佛教知名學者「鳩摩羅什」就是來自於此,他將中國佛教文化推向另一個發展高峰;根據記載,當年玄奘之路前往女兒國時也曾路經此地。

龜茲古渡是週日才有的傳統交易市集,維族人稱為「巴札」。走入傳統市集的冒險,這可是我貼近維族人的大好機會!近千人的維吾爾族巴札,什麼日常生活雜貨都賣,甚至還可瞧見一些傳統以物易物的交易行為,《我有一隻小毛驢》這首歌,應該是維族人習以為常的生活。遠方踢躂、踢躂的鐵蹄聲,在柏油路上特別清晰,一對看來都超過70歲的老夫婦,駕著驢車來到了巴札,我不知道他們這樣一起度過了幾個週日,一年52個,十年520個,還是二十年……橋上一攤一攤的小攤子,保暖衣物、帽子、喀什羊毛製品、乾果、手工饢餅、蔬果應有盡有。此起彼落的吆喝聲,是聽不太明白的維族語言,感官很清晰、強烈但卻又令人覺得疏離,有種旅人的焦慮從腳底湧起,想親近卻又不知從何做起,只能自顧自的拿著相機,以最簡單且擅長的傻笑當作語言。直到離開這個巴札之前,我的視覺、味覺、聽覺、嗅覺似乎都被強烈地滿足與填充著,只不過,始終還是伸不出對於彼此都陌生的那雙手。

同行的攝影師友人,提議前往離巴札不遠處,有著500多年歷史的清真寺「庫車大寺」朝聖一下。車子停在龜茲古國舊城區的城牆邊,我們步行前往隱身於維族人小村子裡的庫車大寺,途中有種回到幾年前在印度卡修拉荷,為了一訪南建築寺廟群,一連經過幾個小村落的錯覺。維族人的小村子比卡修拉荷來的乾淨許多,兩地的體感溫度卻有著近40度的差距。

自治區的許多政令宣導標語,在維族小社區的牆上仍清晰可見。住戶的門口還有兩種標語:「平安家庭」與「文明家庭」,當然兩者都有的應該就是模範家庭了吧!至於兩者皆無的家庭,我刻意在門旁等待了一下,想知道裡頭住的會是誰,結果也僅是位圍著頭巾的穆斯林老嫗,和我原先設想的大鬍子江洋大盜有很大的落差。中國為了管理新疆如此大的省分,以自治區形式,保留了當地人的生活語言方式,也給予應有的資源導入和教育跟建設,讓華中、華南地區的漢人,進駐新疆的偏遠地區進行開墾與從事商業發展,並給予前3年免稅的經商或開墾發展計畫,及提供房子等各種政策。這也可說是促進民族融合的一種方式,但維族人似乎仍是自在地享受著一種……心遠地自偏、天高皇帝遠的豁達。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