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新故鄉願景-齊柏林:台灣是世界的縮影

中時電子報/(策畫/張瑞昌、江家華,執筆/江家華) 2013.12.30 00:00
高雄後勁溪遭汙染、清境民宿超限利用、濫墾嚴重等議題攻占台灣新聞版面,全因紀錄片《看見台灣》。今年以來,《中國時報》「新故鄉動員令」單元對環境議題持續關注,得到迴響超出以往。歲末年終,透過本報邀請牽線,主持人李偉文與導演齊柏林暢談紀錄片的柔性抗爭,讓沉默大眾再度正視環境議題,兩人也對全民發出動員令,希望凝聚政府與民間共識,以具體行動保護家園。

「看過才會覺悟」

《看見台灣》放映以來,進電影院欣賞的觀眾從幼稚園小朋友到銀髮族,還有專職媽媽帶著剛出生或5、6歲的小朋友入場。齊柏林表示,曾在戲院巧遇從美國專程飛回來的朋友及海外華僑說「看過才會覺悟」,讓紀錄片儼然成為針對台灣環境災害的最佳教材,「不僅民眾看見,政府也看見,但這些環境問題存在已久。」

齊柏林列舉砂石場密布河川兩岸畫面為例,表示建設需要依賴水泥,卻沒人知道從宜蘭到花蓮大量體的水泥開採工廠,超過一半是外銷,價錢還低於內銷,長期造成環境惡化,從空中均一覽無遺。

從事空拍的齊柏林,多年來透過演講、攝影展、出版攝影輯《悲歌美麗島》、《鳥目台灣》等方式,提醒大眾台灣環境受傷的警訊,直到這次《看見台灣》才引起迴響。

怨天怨地不自省

破億票房證明齊柏林如願喚起民眾的危機意識,也讓他接到建設公司、高山農民、高山住戶的抗議電話。齊柏林表示,有建設公司董事長打來抱怨,也有農民抗議自己並非破壞環境元凶,「我從不想藉由影片傷害任何人,尤其是這麼複雜糾結的問題,『環保問題與經濟發展是永遠的矛盾對立與無解』。」

「每次災難後,人們怨天、怨地、怨政府,那自己呢?」齊柏林表示,台灣高山之所以變成癩痢頭,是淺根性植物造成土地傷害,但這問題是「供需結構造成」,平地人想要享受高山蔬菜,中間有了供應商,再讓高山上的農民辛苦栽種,「我們應該捫心自問,在這環境傷痕裡面,你參與哪個部分。」

溫柔力量撼人心

主持「新故鄉動員令」一年來,李偉文深感環保團體的困境,就是民眾經常將問題簡化成「只要環保團體施壓,政府修改法規就可改善。」李偉文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企業背後有龐大律師團支持,環保團體散兵游勇,難以凝聚影響力,「事實上,民眾可以透過消費來決定我們未來世界的樣貌。」

李偉文同時指出,許多環境保護團體為環境奔走、聲嘶力吼,卻始終未能拉近民眾與環境議題的距離,面對外界大肆批評《看見台灣》輕描淡寫國光石化、六輕、台東美麗灣對環境造成的衝擊,反而激起大眾感動,他說,「批評、指責最後造成對立,不過,透過對話才能找到機會、找到可行的方法。」

齊柏林也補充,「拍攝的初衷是希望讓大眾看見問題,進而促成開放式討論,凝聚共識,況且溫柔的力量不見得是沒有力道,反而可以感動更多人。」

環境議題無國界

《看見台灣》熱潮不只在台灣發酵,也跨越國界,大陸央視、湖南衛視主動採訪,央視主持人採訪時從頭拍到尾熱淚盈眶。齊柏林表示,「其實,環境議題是沒有國界的,台灣島上看到的現象、承受的破壞是全世界各地的縮影。」

台灣是個多災多難的島嶼,颱風一個比一個大,造成的傷害也一個比一個大。齊柏林說,「大家看完《看見台灣》後都說愛台灣,卻沒想到平時生活習慣、消費行為都會造成環境傷害,因此,大家需要更凝聚共識,努力呵護家園。」

李偉文也呼籲,環境議題後續需要更多環保團體共同投入,就像《新故鄉動員令》中持續奮力不懈的民間力量,需要有更多培訓講師導讀解說,讓環境意識深入大家心中,讓大家從自己家鄉開始關注環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