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馬為何放棄服貿對決?

美麗島電子報/郭正亮 2013.12.25 00:00
兩岸服貿協議自6月21日簽署,至今仍卡在立法院。但早在11月11日,馬總統就召開府院黨會報,下令要求拿出辦法,縮短公聽會時程,加快審議進度,當時國民黨仿佛即將訴諸強力動員表决。

樂觀氣氛持續瀰漫,11月26日海協會會長陳德銘首度訪台,也對服貿過關表示有信心,甚至還提到明年農曆年(1月31日)前即將舉行兩岸兩會第十次會談,將就六個重大議題簽署協議,包括ECFA後續貨品貿易協議、爭端解決協議、兩岸避免重複課稅協議、兩會互設辦事機構等等。

面對民進黨緩兵之計,每兩周只辦一場服貿公聽會,直到12月中旬,立法院預定16場公聽會只辦了13場(國民黨早已辦完8場,民進黨只辦完5場),國民黨內政委員會召委張慶忠一度揚言,將在12月26日強行排上服貿審查,聲稱「將全力動員,在最短時間內通過」。民進黨立即激烈表示「若硬闖,撕裂朝野決議,恐上演流血事件」,朝野衝突一觸即發。

結果在12月20日朝野協商,情勢急轉直下。王金平突然推翻原本對馬承諾的「加快公聽會進度」,改口表示「不可能沒談好就處理,朝野和諧很重要」、「沒協調好就審,未來問題多多」。最後達成協商結論如下:會期延會到1月14日,只處理總預算案、組織改造等修法,確定不加開臨時會,服貿延後到農曆年後,等到最後一場公聽會(截止日3月10日)辦完之後,才開始安排實質審查。面對朝野協商的意外結果,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黯然表示:「後續國民黨團的審查規劃,我很誠實地說,我個人並不了解」,言談中充滿了無奈。

原訂明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服貿協議,至此確定無法落實。12月21日,就在立法院朝野協商宣佈「本會期不處理服貿」隔天,上海台商協會舉行19周年慶,身為上海人的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原本已經答應赴會,卻臨時變卦並未參加。據了解,陳當天中午禮貌接待蒞臨上海的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向林表示「完全尊重台灣」,不願多表示意見,失望之情溢於言表。

國民黨未盡全力,批王阻撓並非事實

從11月11日馬信誓旦旦表示「將加快服貿審議進度」,到12月20日國民黨立院黨團急轉彎,把服貿審查延到明年3月以後,如此明顯的虎頭蛇尾,馬政府如何自圓其說?馬明知兩岸服貿必將連動到ECFA後續協商,也攸關台灣未來FTA談判,為何還讓國民黨團繼續拖延不管?

畢竟,國民黨立委高達65席,比過半57席多出8席,馬政府如果指示服貿訴諸表决,應可順利過關。對國民黨立院黨團來說,最佳議事策略,顯然是切割總預算案和服貿協議,亦即先讓本會期單純化,只通過總預算案迅速結束;然後立即發動召開臨時會,針對服貿協議進行表决。

意外的是,國民黨團不但未堅持召開臨時會,而且還要求內政委員會召委張慶忠撤回提案,王金平的理由是「如果服貿審查發生不能接受狀況,將影響朝野和諧」,還批評張慶忠說「本會期不安排審查服貿,這是大家共識;張慶忠不了解、不曉得過程,但經過國民黨團幹部溝通之後,也就理解了,並且完全配合」。換句話說,不審服貿不只是王金平個人意見,同時也得到國民黨團同意。

國民黨團如此虎頭蛇尾,近乎繳械棄守,頗令藍媒失望。民進黨杯葛服貿到底,早已眾人皆知,但國民黨身為立院多數黨,加上馬早在11月11日就下達動員指示,結果卻無能依舊,頗讓藍媒為之氣結,紛紛把批判箭頭指向王金平。例如12月24日中國時報即發表〈解開服貿協議死結:荒唐的朝野和諧至上論〉社論,痛批「王金平院長自己都曾表示,民進黨排定公聽會時程過於零散,他將與民進黨立院黨團協調縮短公聽會排程,讓服貿協議及早審查」、「以王院長在立法院一言九鼎的地位,又與眾多綠營立委交情匪淺,所謂協調竟然完全未能發生任何作用,反而是在朝野和諧的大帽子下,任由服貿協議一個會期拖過一個會期」、「這就是王院長力主『和諧至上論』的結局嗎?」

這種批王論述,明顯重提「馬王政爭」、「王故意讓馬難堪」舊調。問題是,正如王金平所言,朝野協商決定延後審查服貿,並非王一人決定,不管是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林鴻池或立院黨團書記賴士葆,都未曾表達反對意見。更何況,在馬王政爭之後,馬既已和王全面決裂,更不可能因為王掣肘服貿而輕易讓步。林賴兩人都是馬親信,如果馬確已下達「本會期必須通過服貿」指示,兩人豈有可能縱容王杯葛馬卻不作聲?

換句話說,不急著通過服貿,寧可事緩則圓,不但是國民黨團共識,恐怕也是馬政府共識。從11月11日馬要求加速推動服貿,到12月20日馬決定事緩則圓,馬對服貿協議的戰略思維,為何產生如此戲劇性轉變?

識別區擾亂美中和解,馬被迫放緩兩岸整合

誠如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所言,兩岸藍綠紅三黨所構成的「小三角關係」,往往會隨著美中台「大三角關係」連動。馬對服貿協議從積極催促轉向事緩則圓,其實也反映了兩個月來美中台三角關係的微妙變化。

11月11日馬要求加快審查服貿,原本已經成為定局,孰料11月23日中國大陸突然宣佈劃定東海防空識別區,引發東海和南海情勢發生重大變化,美國立即表達強烈反彈。儘管美國並未全面接受日本立場,但今年6月歐習會以來、美中兩大國所醞釀的和解與合作氣氛,已經產生嚴重變味。

12月9日,駐美代表金溥聰秘密返回台北,除了與馬研商明年國民黨的黨政人事佈局之外,還帶回美國對東亞情勢驟變的相關意見,並要求馬政府回應若干質疑。其中包括:台灣是否反對中國大陸東海識別區?台灣是否堅持釣魚台主權?台灣是否支持兩岸聯手保釣?台灣是否準備在南海與中國大陸合作?尤其在韓國強勢表態反對中國大陸東海識別區之後,美國更希望台灣能明確表達中華民國的反對立場。儘管台美已無邦交,但台灣作為依賴美國保護的實質盟邦,美國在與中國大陸面臨衝突的關鍵時刻,仍想確認台灣的政治軍事立場。

馬本來就以「親美、友日、和中」作為對外戰略方針,「親美」是第一原則,對於美國關切當然特別慎重,尤其當美中兩大國爆發衝突時,馬往往表現出「重美輕中」傾向。如今因為中國大陸的東海識別區爭議,美中和解氣氛迅速走味,日韓等東亞鄰國也陸續表達出遠比台灣強烈的反對立場,馬不得不慎思:如果此時台灣反其道而行,不但只對大陸東海識別區提出委婉抗議,還大動作加速推動兩岸經貿整合,恐將惹來美國保守派的更大非議。

馬夾在美中之間進退兩難,與韓國敢於說不的剽悍作風頗不相同。韓國敢向美國說不,大力推動韓中簽署FTA;但也敢向中國大陸說不,大聲反對大陸東海識別區。反觀謹小慎微的馬政府,凡事講求美中平衡,只敢對大陸東海識別區弱弱說不,引來美日韓質疑。一方面不敢加速推動ECFA,擔心美國反彈;另一方面又不敢加速推動TPP,擔心大陸反彈。

問題是,馬因為大陸東海識別區之爭,不得不呼應美國迅速高漲的防中態勢,暫時放緩了兩岸經貿整合,對服貿審查繼續喊卡,恐將過度高估台灣的經濟籌碼。畢竟對大陸來說,ECFA對大陸經濟助益不大,也無關大陸對外洽簽FTA,但對台灣來說,大陸是台灣最大出口國,高達四成出口集中大陸,兩岸能否及早全面落實ECFA,也攸關台灣能否加入「東盟加一」或「東盟加三」。

更嚴重的是,與台灣產業結構高度重疊的韓國,正快馬加鞭、全力推動韓中簽署FTA,最晚很可能在明年底完成。大陸本來還顧及兩岸特殊關係,想讓台灣提早一步完成兩岸ECFA,如今馬卻因為更優先顧及「親美」立場,自我延誤了兩岸經貿整合進度,到最後傷害最大的,恐怕還是台灣自己。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