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長期便秘小心息肉、大腸癌

大成報/ 2013.12.19 00:00
【大成報記者林瑞明/台北報導】衛生福利部統計,大腸癌是國內前三名常見的癌症,每年約新增近1萬名患者,平均每42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萬芳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張家崙表示,大腸主要功能為儲存食物消化後不需要的廢物以及水分,產生糞便後便加以排除,長期便秘將毒素累積在體內,就很容易產生病變。

長期高卡路里飲食、攝取過多紅肉及飽和脂肪,喝酒、吸煙或是久坐不動、肥胖者都是罹癌的高危險群,張家崙說,人體由細胞組成,當基因產生變異,原本正常的細胞脫離正常生長機制時便會產生腫瘤,當腫瘤開始侵犯周圍組織或遠處轉移時,便是惡性腫瘤,一般常見的癌便是由不同組織所產生的惡性腫瘤。

若大便習慣開始改變、食欲降低、體重減輕、虛弱、腹痛甚至下消化道出血時就要注意是否為大腸癌警訊,醫師表示,大腸癌早期常無明顯症狀,必需透過篩檢才可得知,目前可藉由糞便潛血檢查來得知是否有大腸息肉或是不正常出血。

大腸如有腫瘤或息肉造成的出血,會附著於糞便上,因此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提早發現大腸癌,目前準確率可高達6至8成,張家崙建議,50歲以上民眾應每1至2年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確保健康,若檢查有異狀,就要立即到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據統計,糞便潛血檢查結果為陽性者,每2人就有1人有大腸息肉、每22人就有1人為大腸癌,不可不慎。

養成良好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每天規律運動都可降低罹癌風險,此外因大腸癌早期並無明顯症狀,因此定期篩檢相當重要,個人或家族有相關病史者建議直接接受全大腸鏡檢查,檢查年齡也要提早。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