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地球上的物種,正在經歷最近一萬年以來大氣中最高的二氧化碳含量:397ppm,回顧2008年當時的水準是385ppm,這5年下來,又多了8ppm。甫於11月23日結束的華沙氣候變遷大會(COP 19),結果著實讓人失望,大氣中二氧化碳長期突破400ppm,恐怕已是難以避免的未來進行式。
這一次華沙會議中最為國際環保界所詬病之處,在於世界大國已經開始以「耍賴皮」的態度面對溫室氣體減量的問題了。在2010年的《坎昆協議》(COP 16)中,發達資本主義工業國家提出,到2020年時將準備1千億美元的「氣候調適基金」,作為減緩與調適暖化相關的經費。隨著歐洲國家深陷債務危機泥淖中難以自拔,這筆基金在此次會議中幾乎沒再被談起,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缺乏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調適資金與技術的意願;不僅如此,許多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甚至開始打出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的算盤,當中的最重要的倡議者,就是澳大利亞代表。
此外,於2012年多哈會議(COP 18)中提出的氣候變遷「損失與損害賠償機制」,原先預定要在此次華沙會議中討論,但也被美國、澳大利亞、歐盟等大國技術拖延到2015年「再議」。總之,現在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為氣候變遷問題出經費,就是辦不到。
日本則是公開表示要「增排」。因為福島核災之故,日本政府表示需要運用更多的煤,因此日本新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是到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將比2005年減少3.8%。根據1997年《京都議定書》,日本減排的目標是在2020年比1990年減排25%,現在日本片面地計算基準點從1990年改變為2005年,減排25%一躍成為增排3.1%。
而現在這些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對過去「共同但有差別的責任」的減排綱領迭有異議。這是因為發展中國家,主要是非「附件一」的大國,像是中國與巴西,在減排問題上並未照美國的意願,將自己提到附件一國家,與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排放同一標準。附件一國家與發展中大國家在國內經濟不振的情況,對減排的「熱情」看來都有所退卻。
華沙會議各大國展現的態度,使我們得以相當容易的勾勒一幅災難頻傳的未來景象。事實上,各國政治領導人早已在盤算「未來」的市場。美國東北部緬因州州長李佩吉(Paul LePage)在12月初公開表示,全球暖化有利於緬因州。當北冰洋融化之後,連接美國東北部與亞洲的西北水道(Northwest Passage)就開通了,這表示美東與亞洲之間的聯繫毋須再經由巴拿馬運河,航海距離因此可以縮短9千公里。在2011年,已有18艘船隻通過了這個過去長期被冰封的水道。
融化的北極海在上週已經正式成為兵家鬥爭之地。12月6日,加拿大向「聯合國大陸礁層界限委員會」遞出擴大加拿大大西洋海域範圍的申請,此舉意味著加拿大預備主張對包括北極點在內的大片北極區域擁有主權;12月10日,俄羅斯總統蒲亭表示將在北極部署軍隊,恢復過去蘇聯時期在北極的軍事設施;同日,來自冰島、丹麥、芬蘭、挪威、瑞典等北歐5國和中國等10家北極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於上海簽署《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合作協議》,成立「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如同丹麥海事局局長諾塞斯(Andreas Nordseth)所指出的,希望中國能夠在開發北極圈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去年4月中國總理溫家寶訪問冰島時簽署《關於北極合作的框架協議》,從中冰北極合作開始,到北歐5國加中國,不過1年半的時間,中國已經可以透過這5國介入北極事務。
美國自然也沒閒著,五角大廈早已於11月22日發布《北極戰略》,美國對北極派兵可能也是遲早的問題,即便當前美加之間對北冰洋主權歸屬仍有歧見,但相信在美加友好的前提下,可以迅速找出解決之道,北歐國家不願孤軍奮戰,但在過去的歷史發展上使其不願意與莫斯科合作,因此找上中國「撐腰」並不令人意外。
美、俄、中三股勢力加速競逐北冰洋,表示大國壓根不相信全球暖化能夠在短期內逆轉,既然如此,又何必努力減碳?如說華沙會議敲響了《京都議定書》的第一聲喪鐘,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圖說)於波蘭華沙舉行的第19屆氣候變遷大會中,一位男子在聆聽代表發言時手持文件,圖攝於2013年11月23日。(圖文/路透)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