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特斯拉股價 台股 鄭雨盛

校長瑣事太多 影響教學領導

立報/本報訊 2013.12.15 00:00
【記者黃文鈴台北報導】面對外界質疑校長為行政人員,不懂教學專業,2013「兩岸三地校長學」學術研討會上,多位學者認為,校長的角色是首席教師(head teacher),應成為學校的學習領導者,以走廊巡堂、教室走察、入班觀課、參與教學相關會議等方式,了解教師教學過程、品質與學生學習狀況。

由台北教育大學、國家教育研究院、中小學校長協會、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共同主辦第五屆「兩岸三地校長學」學術研討會,14日於國北教大舉行。今年主題為「校長教學領導」,逾百名台灣、香港、大陸學者參與。

國北教大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兼任副教授林文律指出,教學領導指的是校長針對全校教師教學的需求,提供最有利於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環境,適切指導與協助。他分析,台灣中小學校長花在日常例行工作包括主持會議、接待來賓、批閱公文佔掉大半時間,導致校長有心卻無力扮演教學領導的角色。

觀課把脈 精進教學

香港優才(楊殷有娣)書院校長陳家偉表示,香港對校長的要求不斷提升,在香港當校長需先完成1年擬任校長課程,獲得校長資格後,新校長還得接受兩年在職訓練。針對教學領導,由於多數校長多專注於日常行政或對外聯繫,對課程發展參與不多。他認為,校長要做好教學視導(supervision),要以學校內務為先,才能掌握校內情況。

他舉例,校長參與觀課如同中醫問診的「望、聞、問、切」,察看課堂互動,替老師「把脈斷診」,找出教學需改進之處。他認為,校長是首席老師,也是老師的老師,面對教不來的學生就應該下場示範試教,如同「演而優則導」,和老師們互相切磋。

北京市朝陽區呼家樓中心小學校長馬駿指出,大陸將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特色發展的校本課程,她認為校長的課程領導力應體現於對國家課程的個性化、創造性的理解,發展在地化校本課程。

不單是校長的責任

台北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校長林進山認為,校長的教學領導不應局限於教師是否依照課程進度教學。他建議,校長領導教學策略除了規劃學校本位課程和特色課程外,應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透過同儕教練(peer coach)、微型教學(micro teaching),觀察教學現場,讓同儕教師給予建議,促使教師反思並提升教學品質。

他也指出,不光只有校長才能進行教學領導,教務主任、教學組長、課發會委員、領域召集人、教學社群召集人都能作為教學領導的核心幹部。由校長整體帶動教學領導策略,讓學校從課程設計、教材研發至教學研究都能提升品質,營造校內學習氣氛,激發學生興趣。而教育主管機關更應提供校長教學領導的完整配套措施,不應讓各校自食其力,形成零碎的教學領導作為。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