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當增長危害經濟

立報/本報訊 2013.12.11 00:00
高雄後勁溪變色,周邊農漁產業遭受嚴重危害,元凶竟然是全球首屈一指的封裝測試廠日月光。日月光位於楠梓的K7廠,單月營收逾台幣22億,可以說是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的指標性科技產業,如今卻被發現長期排放含帶重金屬的強酸廢水,其贏利竟是以台灣生態環境的惡化作為代價!這讓我們不得不反思所謂「經濟成長」的真正意義。

事件爆發時,日月光董事長張虔生人在上海,顯見高科技大廠早已兩岸一體,其投資和營運也已繫於一線。然則,12月10日開幕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2014年工作重點將以大力度推動環保節能為指標,「各地政績不再以GDP增長論英雄」。中國大陸近20年來動輒高達8-9%的經濟成長率固然舉世豔羨,其代價卻是生存環境的大規模惡化,今年入冬以來已有25個省市出現嚴重霧霾現象,若是不加以節制,那麼,20年的經濟成長所埋下的可能是未來長達兩千年的民族禍害。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有一個迷思,那就是認為只有維持經濟成長,才可能創造社會的繁榮。幾乎每個政府都將提高經濟增長率做為施政首要目標。在台灣,我們看到馬英九政府還在為所謂「保二」或「保三」做掙扎。北京當局雖然開始有「不以GDP論英雄」的認識,但是,習慣於競爭力掛帥的地方政府是否能夠「體察上意」,恐怕都還是未知數。

細細思索,「繁榮」究竟是什麼樣的概念?是印鈔機與消費的快速轉動嗎?是滿足無止境物慾的豐足商品嗎?或是每一個體的幸福與尊嚴?是乾淨的水,清澈的天與安全的飲食?台灣自1970年代以「四小龍」龍頭的姿態追求增長與繁榮,大大小小工廠均以成本節約和資本積累為最高競爭準則。於今我們發現其資本的積累是建立在低薪的苦勞之上,而他們所節約的成本,其實是我們的溪流和土地在買單。我們當然知道許多有資本的都成為富豪,有工廠的都成為商業期刊讚頌的英雄大老闆。但是,我們的水裡沒有魚蝦,天空飛鳥蜻蜓絕跡,我們的冰箱裡找不到安全的食物,這難道就是增長的代價?

我們是否可能創造出某種「沒有經濟增長的繁榮」?「經濟」一詞,若是回到希臘原文oikonomia,意思是「家庭的管理」;若是回溯漢字本義,則是「經世濟民」的理念。不管目標是家庭或更大的人民群體,其實所需要的都不是「增長」,而是健全與友善。然則,類似日月光惡意排污和大統公司劣質食用油品事件的一再出現,讓我們不得不說,我們的經濟最缺乏的其實是健全平等的體系和友善大地眾生的意願。一位追求「增長」,其實,是危害了「經濟」!

圖說:高雄市政府環保局12月10日率員到後勁溪出海口處採集河川底泥,化驗日月光排放可能致癌廢水對河川的污染程度。(圖文/中央社)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