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告別人權鬥士】偉大建樹 非一人之力可及

立報/本報訊 2013.12.11 00:00
策劃、編譯■劉耘

曼德拉於5日逝世後,舉世緬懷這位自由鬥士的種種建樹,不過愛丁堡大學學者麥卡爾(Peter McColl)提醒,儘管曼德拉是位偉大的人物,但改變世界的並不是他個人,而是他身為其中一分子的社會運動。

麥卡爾表示,全世界人們在一片悲慟及景仰中,緬懷曼德拉這位讓南非發生和平民主轉型、平息部落衝突,並讓南非重新與世界經濟接軌的領導者;這些成就不該被低估,不過人們也該了解,在他象徵了這場對抗種族隔離政策的奮鬥之時,這些奮鬥絕非一個人所能完成,而是集結了來自社會的眾多力量。

有些人或許會說,是曼德拉的個人犧牲、人格魅力及寬容胸懷,成功地讓南非種族隔離政策步入歷史;然而,這個論述不僅危險,也是曼德拉所不樂見的。

這不只是因為非洲民族議會(ANC)的人數遠比一個人多,也因為ANC是隸屬於更廣大的聯合民主陣線(United Democratic Front, UDF)的一部分。

UDF由超過4百個來自教會、青年組織、政黨籍工人組織的團體組成,不僅集結了所有反種族隔離的主要人物,也立下要終結種族隔離的誓言。

1976年的蘇威托鎮起義,讓畢可(Steve Biko)成為1980年代大型運動的知名人物,而讓那些實行種族隔離政策的政權坐到談判桌前的,正是這個由無數一般民眾所組成的大型群眾運動;這個運動,也是往後曼德拉所象徵的推動社會改變之力。

這場群眾運動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它在擁有廣大群眾支持、能讓數十萬民眾走上街頭同時,也有個貫徹的政治訴求。而當南非總工會(COSATU)、非洲民族議會(ANC)以及南非共產黨這3個組織,逐漸形成反種族隔離抗爭中的同盟時,南非民族解放運動呈現活躍且多元的面貌。

對於企圖將曼德拉去政治化(depoliticise)的批評聲中,其中一個觀點便是,這讓人們忽略了這場奮戰中其他人的角色。在ANC流亡時領導組織的譚波(Oliver Tambo)、招募曼德拉進ANC的蘇魯(Walter Sisulu),以及在同樣也遭受流亡命運的ANC的軍事支翼民族之矛(Umkhonto we Sizwe)擔任領導,且受歡迎程度於當時僅次於曼德拉的哈尼(Chris Hani),都是推翻種族隔離政權的重要人物。

麥卡爾表示,曼德拉確實領導了一場偉大的運動,造就了南非的政治自由,也站在自己國家及全世界受壓迫者的身邊;但是,他有很大一部分成就,是要歸功於1976年那場讓種族隔離政權走上談判桌的群眾運動。

麥卡爾也說,這個世界所需要的,不是更多像曼德拉的領導者,而是更多能帶動社會、經濟及政治變革的群眾運動;這些運動或能創造出像曼德拉這樣的人物,但這些運動更重要的目的,是能創造一個我們所期盼、需要的世界。

(整理自《openDemocracy》)

(圖說)一位來自奧蘭多孩童之家的孤兒,9日在蘇威托鎮的曼德拉故居前拿著標語向曼德拉致敬。(圖文/路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