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消失中的偏鄉小校 系列7:綠色中和國小 語文自然都能教

立報/本報訊 2013.12.10 00:00
【記者李宜霖台中報導】位於台中新社的中和國小,四面環山,周圍有一條小溪流,學校結合社區進行生態教育,希望培養孩子熱愛自然的態度。

中和國小位於台中新社區中和里,受到少子化影響,去年學生人數有31人,今年銳減為28人。中和里年輕人不多,人口外流嚴重,因為當地沒有就業機會,只留下中高齡,甚至有很多父親留在社區,媽媽到外地工作,今年甚至只有3名新生。

校長何昭伶曾在台中大雅市區小學教書,都市小學規模大、人數多,接觸刺激較多,後來,因為喜歡山區的純樸與純真的小孩,她選擇到新社區參與校長遴選,今年 8月到中和國小任職校長,希望打造學校成為一所生態小學。

學校有13位老師,正式教師有9位,2位鐘點教師,她試著把老師團隊帶起來,深入了解地方,但有些年輕老師因為交通不便、路程遙遠,2 年後就會請調回家鄉或市區,學校有心發展社團或專長才藝,也沒有外聘師資願意進來。

教學結合周邊環境

何昭伶說,雖然學校附近家長幾乎都種水果,收入低,但家長很認同學校。教育位於偏鄉,必須落實公平正義,進行教育改革。她希望山區小學課程可跟周遭環境結合,進行生態教育。

10月初,老師先帶孩子進行社區巡禮,邀請學生家長導覽;之後,學校計畫跟鄰近薰衣草森林園區合作開設一連串課程,學習專業的動植物導覽,高年級孩子一人專攻一項,訓練結束後,為全校導覽,利用時間為園區做定點導覽。

學校跟附近景點結合,將在一月畫年畫、寫春聯送給遊客,何昭伶說,讓孩子可以踏出去,接觸外面的人,也藉由外人的力量,給小孩鼓勵,讓偏鄉的孩子建立自信。

依山傍水 孩子有優勢

何昭伶認為,小孩本來就生活在山林的環境中,藉由環境優勢,轉化為孩子的優勢,培養深度旅遊式的導覽,生態會結合自然課程和語文課程,因為對生態的感情,可用精鍊的文字記錄下來,如何欣賞環境美景也是攸關藝術人文課程,最後學期末會帶學生爬附近的小百岳暗影山。

何昭伶說,教育現場要跟社區結合,踏出去認識周圍環境,但老師擔心這些是多餘的,認為只要把課程教好就夠,但她認為,課程外的東西與課程應該是相輔相成的,目前每週二,有社區退休老師為孩子說故事,借助社區力量帶著孩子做導覽。

讓每位老師發揮所長

校務主任善於寫書法,學校也另請書法專長老師推動書法學習,每週上1、2節課,讓孩子多學會一項技能,也學會專注的能力。接近過年時,主任也用年畫方式引起孩子興趣。何昭伶說,書法教育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喜歡書法,不只是在國小時,而是終身去寫。

有位老師的專長是歌仔戲,曾有劇團經驗,致力推動學校歌仔戲發展,至今已5年,規劃了鑼鼓、身段、戲曲課程,學生利用社團時間練習,外聘老師上課,組團到各地表演,培養孩子上台的自信、經驗,明年5月還受邀到全國偶戲比賽會場表演。何昭伶提到,歌仔戲發展傳統藝術,讓孩子敢上台,喜歡傳統,不讓藝術沒落掉,未來希望這些種子能夠擴散。

裁併校恐使社區消亡

何昭伶指出,不管有無裁併校,就是把該做的事情做好,學校是社區的中心,是社區精神所在,沒有學校,社區會更沒落,人口外流會更多。偏鄉資源已不多,甚至有些學生上學路程得走上30分鐘,如果裁併校,之後就學車程會更遠,走更多的山路,增加風險,使偏鄉學生更可憐。

學校的劣勢是外來刺激非常少,缺乏競爭力,教育資源不足,何昭伶說,競爭力是大人所界定,為何要強壓在學生身上?她希望學校繼續存在,優勢是老師幾乎是個別化教學,可以彌補每個孩子的不足,甚至未來如果社區、老師意識很強,有本位課程,換校長後課程也可延續。

何昭伶提到,小學校可以朝非學校型態的另類教育發展,如華德福、蒙特梭利,能讓學生學到更多東西,從做中學,結合環境生態,重新回到人的本質,而非只有功利主義。

萬一面臨裁併校,學校可能會變成分校、分班,何昭伶說,原本有3位主任可以分擔事情,分校只剩一位主任,學校沒什麼希望,變成分班一個班級只有一位老師,老師編制沒有那麼多,課程編配較辛苦,學生學習不完整,而且缺乏專長學習。

教育部有經濟考量,認為小學校沒競爭力,應該要到人多的地方。可是,何昭伶認為,學習是長遠的,國小是建立孩子的態度的基礎,也許學業上輸人家,但未來人生旅程不一定不圓滿。

何昭伶說,課業不是唯一評判的標準,不能評斷孩子好不好,應該建立孩子正確的人生態度,只要是對社會有幫助的人,無論是種田、駕駛、維修工人,不論社經地位,能對人生負責,就是一個很好的人。

(圖說)台中中和國小沐浴在陽光與山林的懷抱,將生態教育向下扎根。(圖文/李宜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