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心跳的聲音:所謂世貿談判里程碑的峇里套案

立報/本報訊 2013.12.09 00:00
■張義東

新聞寫作有其模式,熟悉箇中機關的人,輕易操作或者識破,不在話下。

所謂世貿談判里程碑的峇里套案報導裡,「突破阻礙」、「里程碑」、「首次達成協議」等等,語詞滿滿齊整隊列,宛如科學發明或運動競技一朝守得雲開見月明,締造前所未有的成績,「將為世界經濟成長帶來9,600億美元的效益,創造2,100萬個工作機會」云云。讀來正是事件報導所慣見,十足擬人化故事高潮模式。

說起故事,除了新聞慣習,也自有情由:1995年世貿建立,2001年起展開「杜哈回合」談判,屢議屢停,遂有棄而轉謀雙邊多邊協議之勢,至今才終於第一個全體一致的小型協議,杜哈大可續談。

只是,峇里套案應作如是解嗎?歷盡滄桑後,節慶歡舞?

《世界是平的》這本老書9年前便倡談「抹平世界的十輛推土機」,告訴我們「相信開放,別以為壁壘有多少幫助」。許多自由貿易支持者便是如此看待峇里套案,他們寄望,進一步自由貿易、進一步「剷平」世界,必將帶來福祉。他們從未察覺,這種必然,不是天經地義,而是新自由主義的教條信念。

另一邊,新聞故事裡的「阻礙」來自貧窮國家的疑懼。包括此次以印度為首的G-33集團在內,多年以來,發展中國家要求不得以犧牲其利益來提升多邊貿易體系之運作,尤其是糧食主權方面。

故此,峇里島上便有包括台灣的農陣農聯在內的NGO,為捍衛小農生存權利,抗議世貿讓美國、歐盟,把生產性補貼「轉換為環境補貼」,持續補貼農業與農民;又「以自由經濟為名」,要求開發中國家與台、韓、日等國放棄補助生產補貼。

這回峇里套案關鍵之一,緣起於印度國會9月2日通過《全國糧食安全法案》,將向全國8億2千萬人民提供由國家補貼的低價糧食,補助額度自然遠遠超過世貿所訂限度,此番西方妥協,以例外規之,換取印度讓步,是以協議能成。

套案內容龐雜,除涉及政策如印度供糧,有許多規範針對的還是貿易運作的規則框架,如關稅簡化與全球標準化等等。好處的估算,便也是由此植基於「管道一成,流量必定豐沛且更勝以往」的國際貿易理論假設而來。

這裡看見的是流量,是貿易的「多少」,不是我們貿易了「什麼」,得到與失去什麼。那些,也許才是我們更加應該關心的。

(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圖說)位於印尼雅加達的美國大使館前,抗議者拿著「垃圾WTO」的標語反對世貿第9屆部長會議,圖攝於2013年12月6日。(圖文/路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