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博士供需 學者主張結構改革

中央商情網/ 2013.12.08 00:00
(中央社記者魏紜鈴台北2013年12月8日電)國科會指博士生10年後恐現短缺。對於高教人才的近憂遠慮,學者坦言,應從整體產業及教育結構調整,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當前高學歷、高失業衍生出博士生供過於求的問題,出在「整體勞動條件差」和「學用落差」。

以行政院勞工委員會統計的初任人員平均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計算,研究所以上學歷薪資,近10年來僅從新台幣2萬7958元增至3萬1639元;職類別初任薪資調查,研究所以上學歷的最高薪資,也只有工業及服務業部門的專業人員,約在新台幣3萬5000元左右。

換言之,除教育結構外,整體產業結構也是待改進的方向。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任委員潘世偉表示,台灣整體產業結構現仍以代工居多,薪資結構普遍仍低,勞動條件欠佳,對博士生需求少,相對釋出職缺就少。

加上台灣整體產業界研發不夠,聘用博士意願不高。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說,「台灣企業需要創新人才,但創新人才並非絕對要博士生」。宏碁董事長施振榮也認為,「學歷是基礎,重要是對社會有貢獻」,高等教育潛藏的「學用落差」癥結,不容小覷。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周祝瑛同時也是教改論壇執行祕書,她認為,「分析博士生供需問題,要從不同領域觀察」,像史哲語言宗教等文科領域的博士生已明顯飽和,大學教職退休伴隨少子化現象,造成學術界僧多粥少,「唸博士不如先去就業」。

周祝瑛預估10年後,產業界對於博士生需求,首重先進研發及跨領域人才,如今高教體系應盡早擺脫傳統系所規劃的概念,鬆綁與產業多元合作,才是健全的布局方向。

此外,高等教育擴張太快,也被認為是博士生供過於求的潛在因素之一。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強調,國外早有研究,亞洲民主國家的高等教育,在師長期待下若無機制與品質控管,一定是供過於求;因此與其過分強調供過於求,相關主管機關更應著手改善高教擴張太快,衍生出的品質問題。

國科會日前召開「科學技術發展諮議會議」,討論台灣博士生將於10年後出現缺口問題。國科會主任委員朱敬一憂心指出,未來10年內將有1萬名教授退休,加上少子化衝擊,博士生短缺問題應重視。

對此,辛炳隆直言「人才慌是假議題」;他不解問,國科會拋此訊息用意,是鼓勵大家念博士嗎?

「未來缺高階人才,博士變搶手了,自然就會有人去唸」。辛炳隆鼓勵相關主管機關反而該順勢操作,對於某些博士班應利用此機會大幅限縮;若產出更多研究與社會進步無關的博士,在人才培養本來有落差狀況下,問題並沒有解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