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博士過多或過少 難一刀兩斷

中央商情網/ 2013.12.08 00:00
(中央社記者陳至中台北2013年12月8日電)流浪博士的問題備受關注,有聲浪建議縮減博士生總量,但國科會卻認為,未來10年台灣博士人才將出現缺口。究竟台灣博士是太多還是太少,恐怕不能一刀兩斷。

國科會副主委牟中原日前在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提出報告,指未來受到3項因素影響,台灣博士人才供給將逐漸減少,包括少子化、博士班報考意願降低,以及人力淨流出。

尤其是受到媒體大幅報導「流浪博士」等問題的影響,國科會指出,近年台、成、清、交等頂尖大學博士班報考人數,已不到5年前的一半。年輕人投入博士班的意願降低,對博士人才的質、量,都產生嚴峻影響。

國科會主委朱敬一5日出席第二次科學技術發展諮詢會議時也指出,10年後博士人才將出現缺口,光靠台灣人才不夠,必須更積極地吸引外籍人才。

然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卻在同一場會議中提到,台灣不需要148所大學,也不需要3、40所研究型大學,而是需要更多的技職教育。

張忠謀也說,台灣企業對研發投資不夠,是博士就業低的原因;而台灣博士生的創新力也不足,讓企業不願多僱用,造成不良循環。

教育部長蔣偉寧表示,國科會的研究有其「假設」,但整體來說,台灣必須培養足夠的研發人才,教育部仍會維持一年約3500位博士的規模。另外,他也呼籲業界多投入研發經費,進行產業升級,增加聘用博士人才的量。

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長戴伯芬表示,博士供需問題不能單純以「多」或「少」二元劃分,涉及到理工、人文領域的差異,以及學用落差、大專生師比的問題。

戴伯芬指出,近年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博士,人數擴增約8成,但這些人大部分從事學術工作,業界需求不多,未來勢必得緊縮供給量。

至於理工博士,則陷於嚴峻的學用落差問題。戴伯芬表示,台灣高教訓練太著重於「幫老師作學術發表」,與業界結合度不夠,無法適應社會所需,導致博士畢業生不好找工作,業界也不敢用博士生的困境。

解決問題之道,戴伯芬認為除了改善博士的學用落差,教育單位也應降低生師比。她估計,現在台灣大專平均生師比為30左右(30位學生配1教師),如果降到較合理的20,便可增加約1萬個博士需求。

台灣廣設大學、擴增高等教育備受質疑,其中一大主因是方向走偏,增加了太多人文、社科領域碩博士,超過社會所需。而大專學生急速成長,教師人數相對成長較緩慢,導致生師比過高,也影響教學品質。

另外,台灣人喜歡「直通車」的升學方式,許多人一路念到博士,完全沒有社會經歷,教師也只懂得「發包」學術研究,在學術的小圈圈中打轉。台灣博士恐怕不是太多或太少的問題,而是有沒有「恰到好處」地緊貼社會需求。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