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社論:日中博弈東海局勢

立報/本報訊 2013.12.03 00:00
中國大陸宣布在東海劃定防空識別區,中美日韓台之間引發緊張關係,看似激烈,無非就互相試探底線。中方採取進兩步退一步的策略,逼各方亮出底牌,尤其是美國在東亞的布局;日本則是代美國出頭扮演了暫時的代理人;美國雖不願透露底線,但是所有的動作都顯示他們對於重返亞洲的布局仍沒有完全定案,未來也可能採取保守的作法。

雖然各方大都將東海防空識別區的爭議,解讀為中國大陸為了凸顯大國地位而進行的舉動,但是實際上,是中方主動出招,韓日美等國採取邊走邊測試的作為。在中國大陸宣布防空識別區涵蓋釣魚台之後,日方民航業者表達願意將飛航計畫事先通告中國大陸,但是日本官方卻採取反對立場,緊接著,美國派出兩架未攜帶武裝的B-52轟炸機展現反對態度。但是到了週末,美國國務院卻以飛航安全的理由,同意民航業者向中國通報,此時反倒是日本民航業者改變了之前的態度。

美國國防部與國務院之間的立場落差,一度讓日本政府感到疑惑,雖然媒體都在關切美國副總統拜登在4日訪問中國時,要對於防空識別區的議題會採取何種態度,但是從日本政府的態度來觀察,美國對於東海防空識別區議題的態度已不言而喻,美方將是採取保守的立場。

整個事件操作的模式有前例可循,1958年的金門炮戰就是前例。當年中國從第3次中東戰爭(六日戰爭)、東北珍寶島事件,以及美國國內不斷討論從台灣等東亞地區撤出美援的過程中,意識到美蘇兩大強權正在調整政策布局,因此將牽動美國在東亞、台海的政治資源配置。

中國有許多猜測,最終決定以金門炮戰作為測試美方態度的風向球。中方期望藉由炮擊金門,既測試台美之間的結盟緊密度,也在形勢上讓強調「反攻大陸」的台灣無法遠離中國大陸,然後讓美國無法從台灣抽身,藉以形成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似有若無的緊張關係,一方面讓美國擔心東亞防堵中國的戰線有破洞,而不敢將政治軍事資源抽離台灣,但是另一方面又害怕涉入台海事務過深而被迫把處理美蘇議題的資源挪到台海事務上。這種模糊空間對於中國大陸的具體效應,就是將中國拱成了美蘇對弈過程中的關鍵角色。

今日的局勢與歷史有類似之處。美國在希拉蕊擔任國務卿時雖喊出「重返亞洲」的說法,但是到目前為止,除了美國在緬甸、菲律賓等地有積極作法,以及美國在TPP的談判策略,被外界解讀為是要藉著自由貿易談判形成圍堵中國的經濟陣營之外,並沒有具體作為。美國究竟是將中國視為何種資本主義的國家來應對,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具體的政策樣貌。

在這個背景下,中國大陸方面的用意可以理解,基本上就是以防空識別區的議題來測試周邊國家的底線,而韓日都已展現了主動的回應,日本的做法尤其積極,動作之大,甚至是安倍晉三就任首相以來的里程碑,頗有擔當美國在東亞代理人的風格。

不過,日本在東海防空識別區上的激烈程度,和美國所展現的溫吞態度,是很明顯的對比。比較可能的解釋是,美國雖不希望底牌被中國看穿,但是躊躇猶豫的態度已經說明了,美國對於東亞局勢的布局將採取保守的態度,未來能投注在東亞的政治、軍事資源仍然有限。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