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鼠吃基改長大頭瘤 學童週吃12道黃豆料理堪憂

NOWnews/ 2013.12.02 00:00

記者簡怡欣/台北報導

學童一週營養午餐吃進12樣黃豆製品料理,而民眾從早餐喝的豆漿、午餐吃的麻婆豆腐、晚上喝的玉米濃湯,當中的食材都有可能是來自於基因改良。消基會今(2)日指出,現各界研究仍對基改原料存有疑慮,但行政機關不僅日前沒有將農藥年年春殘留列為黃豆檢驗品項,而黃豆、玉米等基改包裝產品標示也過於寬鬆,呼籲應比照歐盟強制標示所有基改產品。

消基會抽驗市售標有非基改的黃豆、玉米相關產品,雖18件產品全數通過測試,並沒有檢出基改食材基因;但消基會指出,現行《食品衛生管理法》僅要求含有5%以上基改原料的產品才得在外包裝標示「基因改造」或「含基因改造」,只要沒有超過5%便不強制標示,讓消費者無法完全自行選擇是否食用基改產品,可能在不知情情況下就把基改食品吃下肚。

現基改食品仍處多風險狀態,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秘書長黃嘉琳說明,法國學者研究進行2年研究,餵食白鼠長時間攝取基改玉米和含有農藥年年春的水,600多天後該組研究比對白鼠竟長出和頭一樣大的腫瘤。而農藥大鎮阿根廷聖塔非農耕地長期使用年年春,就有研究指出當地人罹癌率已增加2到4倍。

黃嘉琳表示,基改食品不僅涉及倫理,國際業者為擴大收割而徵收民地,造成農耕戶失業之外,基改食品的潛在風險仍不明確。黃嘉琳指出,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曾針對台北市及新北市學童營養午餐調查,發現學童每週吃進8到12樣黃豆料理,而黃豆並沒有明確分列是否為基改黃豆,可能學童從小就開始攝取基改產品。

消基會指出,進口黃豆中9成是基因改造品種,而食品標示是消費者選購食品的重要指標,但現規定含量標準相較於國際仍顯寬鬆,斯里蘭卡只要含有0.5%即須標示,而澳洲、巴西則為1%就要標示含有基改原料。消基會呼籲,台灣的農地有限,大多數農產品仰賴進口,在其他國家規定含量0.9%、1%須強制標示時,行政機關至少要有相同的規定,才能真正保障消費者食的安全。

此外,消基會也指出,除了市售包裝產品仍須加嚴控管基改原料,而傳統市場、早餐店、速食店等黃豆和玉米散裝或烹調過的產品,仍疏於控管基改食品標示範圍;消基會呼籲,商品應該不分包裝狀態,一律標示,更應將包括番茄、木瓜、馬鈴薯、稻米、油菜等基因改造標示範圍應擴大,比照歐盟強制標示所有產品,才能讓消費者「食」在安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