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善待獨特的美麗 給跨性兒童權利

立報/本報訊 2013.12.01 00:00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6年前嘉碧(Gabi)出生時,是位生理男性的孩子。但她總是穿得像公主一樣,留著長髮、戴著項鍊,每個看到她的人,都以為她是個小女孩。

生來如此的性別認同

根據《媒體交流服務社》報導,「他們不是被鎖在錯誤的身體中;他們只是一群兒童,生來就擁有與認同性別不同的性器官。」嘉碧的母親桑傑士(Pilar Sánchez)在她們位於西班牙南部馬拉加市(Málaga)的住家接受訪問時表示。

嘉碧和她8歲及13歲的兩個哥哥上同一所學校。從今年9月起,嘉碧嶄新的綠色制服裙就一直掛在衣櫥裡沒有拿出來穿。學校不准她穿女裝,這違反了安達魯西亞地區的法律。

嘉碧的母親以及另外2名同樣就讀馬拉加市學校、分別為8和9歲跨性別兒童的家長,要求安達魯西亞政府確保他們的子女在課堂上能使用他們目前選擇的姓名,也就是反映出這些兒童性別認同的姓名。他們也要求校方准許子女穿著他們認同性別的制服和其他服飾到校;此外,也要求校方讓他們的子女使用讓他們感到安心的洗手間。政府同意了。

雖然有兩所學校否決了對跨性別學生有利的政府裁決,但嘉碧所就讀的學校並不在其中。

然而,嘉碧學校裡有近百名家長組成團體發表聲明,指稱政府的決定「專斷無理」,認為此裁決「並未考量這會對其他學生正常的社會及心理發展造成何種負面影響」。

偏見確實存在 做自己好難

「跨性別兒童的存在被偏見所掩蓋。」桑傑士表示。她說,她活在「夢魘」當中,原因是她「被學校當做白癡,就因為她全心想要讓她的孩子開心」。

「他們有開心過日子的權利,他們有權做自己。」安達魯西亞跨性別協會主席康伯雷(Mar Cambrollé)日前在一場於馬拉加舉辦的反對歧視跨性別者及仇恨犯罪活動中表示:「不讓他們擁有這項權利是件殘酷的事,這是一種犯罪。」

法律應超越意識形態和宗教

「在世俗化的國家中,法律和法條應該要超越意識形態和宗教。」康伯雷表示,指的是嘉碧學校所採取的立場。她所就讀的學校由天主教組織所經營,部分經費來自政府。西班牙憲法第14條保障了性別平等和不得歧視的原則。

9歲大的卡羅斯(Carlos Martín)留著短髮,皮膚曬得像橄欖一樣深。他說,他很高興能轉到馬拉加的新學校就讀。在那裡,他可以依照著自己的心願被當男生看待,儘管他出生時是個女孩。

「他們從我兒子7歲開始,就一直對他很壞。」他的母親賈西亞(María Gracia García)這樣形容他之前就讀的學校。那裡形同「地獄」,卡羅斯被嘲笑、霸凌,還有人罵他是「變裝癖」。

歧視影響孩子受教權

對於如何對待跨性別兒童,西班牙學校並沒有統一標準。

「這些兒童會做惡夢、有注意力集中問題、不想上學。」康伯雷表示:「以他們所認同的性別來對待他們,能幫助他們找回歡笑。」她表示,性別認同「是一種與生俱來、不會改變的感受,在2歲到5歲間就固定了」。

維特(Eva Witt)的兒子大衛(David)8年前出生時是一位生理女性。維特表示,兒童「從能夠開始自我表達後,就持續確立他們的性別認同。他們的自畫像會畫他們自我認同的性別,在遊戲中也以此自我定義。」

6歲時,大衛取得了寫著他男性姓名的身分證;維特解釋,截至目前為止,西班牙有3名跨性別少數取得更改性別後的身分證。維特領導了Chrysalis協會,該協會代表了西班牙50個擁有跨性別子女的家庭。

而在此議題上,阿根廷則更為進步。

6歲大的露安娜(Luana)與她的雙胞胎兄弟一樣是生理男性,但她現在擁有一張標記著她女性認同的身分證;此外,她出生證明上的性別註記也修改為她所認同的性別。

不是病 是以不同方式建立自我

對她的家庭來說,她的性別認同之路曾帶給全家很大的創傷,她不願透露姓氏的母親嘉伯瑞拉(Gabriela)還曾帶露安娜去看醫生和心理醫生。她說整個過程很痛苦,但她也表示,她女兒現在很開心。露安娜的心理醫生帕文(Valeria Paván)表示:「她沒有任何疾病或缺失,只是以不同方式建立起自我性別認同。」

根據阿根廷同志協會,露安娜的案例是第一次有國家介入,認證年紀這麼小的跨性別兒童的性別認同,且不需法庭裁決。

「突然間你什麼都明白了,所有的線索都兜在一塊了。」西班牙東北部亞拉崗(Aragón)地區的一名母親表示。她的9歲大女兒是一名生理男性。「你了解到,自己過去並沒有讓女兒做她自己。」自從她的女性性別受到認可之後,「她非常開心」,想要留長髮、穿洋裝出門。

但是,受訪的家庭都無法停止思考前方還會有那些阻礙;他們都擔心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在西班牙,變性手術要到成年後方可進行。

維特解釋,或許可以使用賀爾蒙療法,幫助跨性別兒童進入青春期時的痛苦;有些跨性別青少年則會「綑紮胸部」,把生理上的改變藏起來。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