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世界哲學日的省思

立報/本報訊 2013.11.27 00:00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11月26日、27日兩天有一場別開生面的圓桌會議,地點就在巴黎總部。議題圍繞著一個新生的概念:「人類世」(Anthropocene)。這原是一個從地質學衍生的新詞,最早由荷蘭科學家克魯芹(Paul Crutzen,1995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所提出,他認為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所進行的都市化、大量使用石化燃料、化肥、人口迅速增長,造成環境惡化,水資源匱乏,生態系統衰減……其影響將延伸到未來數百萬年,人類因此邁入地球新紀元,單一物種形塑了一個全新的地質時期,這就是「人類世」。

然則,當「人」本身的活動成為地質變遷、地球演化的關鍵因素,這究竟是幸或不幸?其實,若是回到教科文組織宗旨:「透過教育、科學和文化,強化各國家之間的聯結,確保正義、法治、人權和所有人的基本自由可以獲得尊重。」如是宣示,對於「人類世」的到臨,可以說已是鮮明預警。同時,也預告了,唯有經由不同民族之間的團結和彼此尊重,才可能緩解人類對地球的傷害,將末日往後推遲。

回頭來看有關「人類世」的討論,這又是聯合國第11屆「世界哲學日」的延續。聯合國將每年11月的第3個星期四訂為「世界哲學日」,今年落在11月21日,而開幕主題就是「包容的社會,可持續的地球」。會訂出這樣的題目,當然是因為世界各地仇外、排外的氣氛日趨激烈,即使是民主先進的西歐國家,極右翼法西斯的勢力也正在集結壯大,甚至已有透過選舉機制掌握國家機器的能耐。這證明了,進入「人類世」的地質時代,人類不僅破壞生存環境,與地球為敵;人類之間甚至也是相互仇視,以毀滅、驅逐對方做為政治動員的最大能量,也就是哲學家沙特在劇本《無路可出》中所嘲諷的:別人,就是我的地獄。

今年世界哲學日的主題,明顯是看到「人類世」這種毀滅並且相互毀滅的特性,而質問在政治裡,究竟有無必須堅守的道德和倫理原則?人類社會是否可以形塑政治共同意志,對抗排外的惡勢力,共同建構一個相互包容的社會?而哲學,在此過程中,是否可以扮演一定的角色?

教科文組織今年活動的尾聲是紀念法國哲學家里柯(Paul Ricoeur,1913~2005)百年冥誕。而關於認同與仇外的問題,里柯曾經提出一個「敘事認同」(narrative identity)的概念,亦即透過彼此的「對話」來引導思想,建構主體。尤其是在越來越缺乏明確指標的現代世界,有思想意義的對話更為重要:與活人對話,與死人對話,與他者對話,與智者對話。也唯其透過對話,個體得以在無常、變遷的世界中自主追尋生命的和諧。而這也許就是我們在「人類世」應該堅持的倫理原則與生活態度。

圖說:德國柏林一座發電廠煙囪後方太陽升起,圖攝於2013年11月27日。(圖文/路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