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人口外移嚴重 沙縣夏茂走過繁華

客家電視台/ 2013.11.27 00:00
【吳詩禹 賴冠諭 福建沙縣夏茂】

在了解肩膀戲傳統藝術以及沙縣小吃之後,今天吳詩禹和賴冠諭要帶觀眾到沙縣夏茂鎮,夏茂曾經是相當繁榮的城鎮,但近年來,居民大多遷往其它城市,做小吃討生活,夏茂鎮慢慢地沒落,但是根據當地文化工作站表示,夏茂鎮內的老屋正廳,不僅掛有「堂號」,老一輩的人都還身著藍衫,盛極一時的菸業,更曾為夏茂帶來可觀的收入,種種獨特的文化,與「客家」之間其實有著深厚的淵源。

昏暗的工作室裡,神祕的製菸人光著腳丫子,拿著刨刀的手不曾停過,不一會兒功夫,就是一手均勻的菸絲,他是鄧連貴目前夏茂只剩他一人,以純手工刨菸絲。

夏茂製菸老師傅 鄧連貴:「那個時候有工沒地方去賺,有牛沒田犁,那時候埋頭苦幹就是了,以前天一亮就起來刨了,那個時候工資很低,跟那個田比起來,如果說多賺幾塊錢,天一亮我們就跑起來做了,現在人家去打工,一天都一百多塊,我們刨一天,幾十塊錢都賺不來,沒有什麼利潤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鄧連貴老師傅每天磨刀霍霍,為客人刨菸絲,如今滿頭白髮的他,體力已大不如從前。

夏茂製菸老師傅 鄧連貴:「我們以前做一天菸絲,起碼要15、16個小時,現在做起來我們吃不消,就有人抽我們也吃不消了,這個刨一天很辛苦,我們現在刨幾下就出汗了,刨得滿身大汗,全身的衣服都濕了。」

從前在夏茂這裡,可說是家家戶戶都會種菸葉,但現在這項產業,已經越來越稀少,晒菸老師傅感慨地說,今年刨完這些菸絲,他就要歇業了,這項在地的傳統產業,就會從此消逝了。

夏茂製菸老師傅 鄧連貴:「我打算就不刨了,不刨了、做不來吃。」

聽著鄧老師傅,以他低沉沙啞的菸嗓,訴說著,對這項產業的堅持與情感,以及這2、30年來,菸業的興衰,尤其看見從前的晒菸架,被棄置在廳堂的一角,讓大家不勝唏噓。

晒菸就是用這種,用竹片做的這種,作為晒菸的工具,那個放一片下去,菸葉一片一片,一排一排的排好,還有再蓋一片下去。

而這間老屋的正廳,竟然可以恣意堆放著晒菸架,原來是早就荒廢人去樓空了,依循正廳所高掛的〞金鑑堂〞,就可追溯這個家族,與姓氏起源歷史。

夏茂鎮果窠村民 張萬治:「金鑑堂我們是屬於一個輩分,意思我們姓張這一輩,都是那邊過來的,哪裡過來的,好像是江西過來的。」

「金鑑堂」源起於唐朝宰相張九齡「千秋金鑑」的典故,表彰其風度、文章、功名 威望,都足堪子孫奉為群倫表率,換句話說,它其實就是張姓家族的堂號,和新竹北埔鄉的金鑑堂,以及為人所熟知,客家張姓清河堂系出同源。

夏茂鎮果窠村民 張萬治:「(反正就是結婚一定會有),一定會有(粢粑),(有吃了就是早生貴子),好像黏起來,粢粑會黏,好像同心同德一樣,就像現在所說的(同心同德),就是代表感情會很好。」

每逢喜事或值得慶祝的日子,居民除了會準備特色小吃,在穿著上也特別講究,知道有客人來訪,奶奶慢條斯理地,梳著灰白的頭髮,並且特別換上去年新做的衣裳,當她緩緩走向客廳,一身藍衫立刻吸引大家的目光。

夏茂老奶奶 肖秀姬vs.媳婦 陳麗玉:「這花邊這帶子,這帶子是以前古代時候,買來留放著留下來,以前做衣服剩下來,她就留下來,這些這個小的帶子,她就自己做的。

奶奶的衣櫥裡只有藍衫,而且每一件,都是她自己一針一線縫出來的,當然也包括這雙小腳鞋。

媳婦 陳麗玉:「以前我們不是穿白底的纏鞋嗎,壞掉了,但是她自己拿來自己剪,鞋底拿來剪了自己縫,(所以這都是奶奶自己做的),自己做的 她自己縫的,手藝很巧耶她。」

「她衣服褲子,都是她自己做的。」

時序入秋,總伴隨著忽冷忽熱的天氣令人難以捉摸,真的不知道要怎麼穿衣服,高齡96歲的老奶奶,前陣子受了點風寒,不但臉部皮膚過敏,留下一些傷口,更不耐久坐,深怕停留時間太長,惹得她老人家不高興,遂婉謝家人留膳的盛情美意,匆匆告辭。

秋收時期的夏茂沒有一處是閒著的,轟轟作響的割稻機,稻田裡農夫忙碌的身影,而索性晒在路旁的稻穀,更打造了一條條光芒耀眼的金黃大道,引領著我們這群唐突的闖入者細細品味,這有如桃花源般的人間仙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