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apink 蘿拉 蔡阿嘎

穿戴式產品只要功能「酷」,消費者就一定想馬上入手?

WIRED.tw/James Ke 2013.11.20 00:00

三星Galaxy Gear, photo:Janitors/flickr

今日,各式穿戴式電子產品多如過江之鯽,從大家熟知的耳機、電子表,到能監控跑步時的心跳數、消耗卡路里的裝置,可說是應有盡有。但說實在的,要將消費性電子商品和飾品功能合而為一,不但要經營得好、精準的商業策略、更要有契合使用者的用途才行。

不只要實用,還要有用

很多公司設計穿戴式電子產品時,僅以「實不實用」為導向,好像只要能測出心跳數、移動距離、定向等就夠了。這些資訊是很重要沒錯,但更重要的是,消費者能不能用得順手,以及使用效果如何。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思考消費者到底期待從產品獲得什麼?有些人想變得更健康、有些人想把生活過得更豐富有趣,而他們都將希望投射在商品上,期待商品能幫助自己達成目標。在這過程中,商品必然得促成「行為改變」,否則使用者的美夢永遠無法成真。

臉書產品經理費爾納(Aaron Filner)說得好:「機器如果不能讓使用者改變行為,那誰會繼續用下去?」確實,光是公司認為實用還不夠,還得從使用者角度思考,才能把餅做得更大。

以三星的智慧手表Galaxy Gear為例,路透社引述三星高層的報導,GALAXY Gear發表2個月全球出貨量已經達到80萬支。我們姑且相信三星真的賣出這麼多支手表,但許多試用者都給了它相當負面的評價。

WIRED記者邦寧頓(Christina Bonnington)試用過後僅給出滿分10分的4分分數,「創新有餘,但笨拙彆扭,整體充其量可當作短暫聊天的話題。」「Galaxy Gear無法滿足多數人需求…雖然它比其他同類產品強大,但它的技術和使用上都還像襁褓中的嬰兒。」

貼心設計,培養感情

產品設計當然重要,但絕不能沒有設計思維。所謂的設計思維,就像之前提到的,要換位思考,從使用者角度出發,替他們設想問題解決方案,並確實達到目的。

說穿了,這樣的設計思維正是建立在「同理心」之上。只要你能看穿消費者的意圖和期待,以此為基礎設計產品,就更能吸引人前來購買。一旦能持之以恆,買賣雙方的互動就會更正向、更積極,產品更有機會大賣。一言以蔽之,就是「搏感情」式的「永續經營」。

以數位音樂市場為例,Apple靠著iPod和iTunes贏得了無數客戶的芳心,雖然曾經有名嘴看衰,認為免費影音串流和出租服務終究會壓過需付費購買的iTunes音樂,但事實證明,用戶寧願掏錢買音樂檔案,讓iTunes在上一季獲得40億美金的收益,跌破名嘴們的眼鏡。其實,iTunes成功之處,還是在於「搏感情」:因為購買音樂能讓人享受「東西屬於我」的感覺。

放長線釣大魚

穿戴式電子產品可能屬於消耗品,但公司不能只把商品當消耗品賣,而是得設計出相關服務,讓消費者感到貼心,願意「再續前緣」。以卡路里監測裝置為例,業者可以加入飲食狀況分析,並根據搜集到的資訊替使用者規劃健康生活模式,這樣一來,就能讓人備感窩心了。

有些穿戴式電子產品很酷炫,或許也很實用,但就是讓人覺得「怪怪的」,Google眼鏡就是一例。曾有試戴者表示:「戴這副眼鏡走在路上,看起來就像白癡。」反觀Beats耳機,從功能、外觀、舒適度都精心設計過,因此頗受消費者青睞,公司身價至今已突破10億美金。

除了處處替消費者著想外,選擇適合的通路商也是永續經營的秘訣之一。當通路商同樣深諳體貼之道,願意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而且懂得開發重點客戶,必能與公司產品相互輝映,以收事半功倍之效。總之,只要能同理、有耐心,再選個好通路商,成功自然手到擒來。

一開始亮眼的出貨量反應出的大多是市場的好奇心,畢竟只有「酷」用途卻無法正中要害的產品續航力能有多強?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