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習近平的憲政夢VS.民進黨的憲政共識夢

美麗島電子報/林濁水 2013.11.20 00:00
「憲政共識作兩岸對話基礎」

—是美麗誤會,創造性模糊,還是交往障礙?

民進黨決定將以「憲政共識作兩岸對話基礎」,親中人士十分高興,認為終於找到了紅、綠的連接點;但是民進黨「憲政共識作兩岸對話基礎」的夢恐怕是許多民主派人士想像習近平有個「憲政夢」一樣,將只是個美麗誤會。

「台灣憲政共識」和「兩岸憲法各表」,其中的「憲政」和「憲法」兩個名詞雖然字只差一個,但意義卻差很大。這差別,在台灣大家也許沒有什麼感受,但在中國大陸,共產黨區分得清清楚楚。中國做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雖也講民主,說憲法,談法治,但並不時興憲政主義的說法。2008自由派人士303簽署《零八憲章》自由、人權、民主、憲政等概念,主張以法治限制政府權力和行為的邊界,結果是劉曉波入獄。在這樣的氣氛下,過去中國大陸對憲政不管是正反的討論並不多。這討論一直到18中共中央權力交接前後才突然熱鬧起來。

去年底一些中國嚮往西方民主的人士大做習近平的「憲政夢」,他們做夢依據的是2012年12月4日,習在首都各界紀念中國憲法公布施行30週年會上的一段演講:「憲法的生命在於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於實施,要堅持不懈抓好憲法實施,把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提到新水平」,「要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類似的話,2013年1月7日,習近平在全國政法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又說了一遍,很清楚的,兩次講話中儘管有憲法,有法治,卻沒有憲政兩字連起來講的詞,但民主人士不管,便只是依著自己美麗的想像說這是習近平的憲政夢,其實民主人士這樣說,和習的本意怕是南轅北轍。

掀起討論熱潮的是《南方周末》,今年初原本要刊登《中國夢、憲政夢》作新年獻詞,文章提到「中國人本應就是自由人。中國夢本應就是憲政夢。」但文章卻遭到撤換,許多人猜測這是發生了習和劉雲山在路線上的矛盾。這說法現在看來大有問題。

9月初曾任《南方周末》常務副主編,現任職在香港大學的錢鋼,整理了2013年5月至8月的中國媒體上憲政VS.反憲政的文章寫了篇《憲政依然生死未卜》,有趣地描述雙方交鋒的過程。

他說:「2013年1月,因南周事件,微博上『憲政』的傳播達到一個高峰(使用篇數:4萬7968篇)。5月,因『七不講』中央要大家不要談『普世價值、新聞自由、公民社會、公民權利、黨的錯誤歷史、權貴資產階級以及司法獨立』等內容,反憲政氣勢上升,『憲政』跌至谷底(使用篇數:993篇),但6月又衝到了上半年的最高點」。「5月至8月,在傳播強度上,反憲政輿論總體超過挺憲政輿論,傳統媒體上,『憲政』自5月後半月以來的確已成敏感詞。『憲政』爭議的主戰場在互聯網。」

「挺憲政的人士,群起挺身,合力抵禦反憲政大潮,微博網友也傾力呼應。8月10日,我在新浪微博推介視頻《百年憲政》,獲一萬多次轉發,有近兩千條評論。5月至8月,新浪網在標題出現『憲政』的篇數,挺憲政竟高於反憲政。」

但是8月5日起,《人民日報》海外版連續三日在頭版發表文章,分別討論痛批當下中國社會盛行的「憲政」概念體系,曲解中國憲法,盲目借鑒歐美,按照美國憲法來修改中國憲法,「沒有行得通的餘地和可能」。新浪微博也將「憲政」兩字設為敏感詞。

於是錢鋼說:「截至2013年8月底,『憲政』岌岌可危。」

有學者表示中國這段時間關於憲政的討論,和1989年到1992年間對改革「姓社」還是「姓資」的討論很類似。其實豈只是類似,根本就是同一件事。

中國的憲法是民主集中制的社會主義憲法,核心精神是「大有為政黨」下的集體主義;相對的,共産黨認為三權分立的「有限政府」下的西方憲法是「資本主義體制下資本家專政攻的憲法」,核心精神是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一般講憲政說的就是西方這種憲法的實踐。中共機關刊物《求是》雜誌屬下的《紅旗文稿》楊曉青一篇《憲政與人民民主制度之比較研究》非常簡要地說出了中共怎樣看兩者的差別:

1.憲政的關鍵性制度元素和理念只屬於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專政,而不屬於社會主義人民民主制度。

2.憲政以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為基礎;而人民民主制度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

3.憲政實行議會民主政治,通過由不同政見、不同利益集團的人組成不同政黨來實現;人民民主制度,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是選舉的民主和多黨政治協商的民主相結合。

4.憲政實行三權分立、互相制衡的國家政權體制;人民民主制度下的國家政權體制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

5.憲政實行軍隊「中立化、國家化」不能聽命於某一政黨;人民民主制度下的人民軍隊應接受共產黨的絕對領導。

結論是「憲政未必是民主」,「沒有普適性」,尤其不適合社會主義國家。

事實上,對西方憲政這樣的定性,以18大政治報告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走憲政的路就是走「改旗易幟邪路」。「改旗易幟邪路」這句話,在三中全會的《全面深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又重複了一次,並重申了要「加強民主集中制建設」和政治協商制度。

因此,雖然《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有「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算是和憲政精神一樣,但總體來說,中共對「憲政」的態度實在是再明確不過了。

現在再回頭來看民進黨「憲政共識作兩岸對話基礎」的主張是怎樣形成的。

「憲政共識作兩岸對話基礎」是9月26日謝長廷主持華山會議後,謝長廷為會議做的3項結論中的一項。

當時謝長廷動員多位學者在會議中大力鼓吹配套的3個建議:

1,調整《台獨黨綱》立場並通過《中華民國決議文》;

2,以憲法各表作兩岸對話基礎;

3,由維新基金會的紅綠對話平台開始,逐步建立民共對話平台。

不過一方面當時被動員參加會議的許多謝系黨公職,很意外的對學者再三闡述的3個建議並沒有積極的正面肯定態度;另一方面,其他參加會議的人士,反而對3個建議都強烈質疑,同時,參加的台灣民主平台的學者還主張台灣現狀是一個主權國家,主權屬於台灣人民,他們更和公民團體代表都堅持兩岸交流中憲政精神的重要性,主張惟有台灣與中國的憲政主義與人民主權都真正落實,都成為完全的民主國家,每一個個體的人權都受到充分保障,絕對不會再有類似「七不講」的人權侵害事件時,雙方才有可能沒有恐懼地開始討論未來的政治關係。

情境如此,最後,謝長廷擱置挺謝學者的3項建議,宣布沒有人要調整台獨立場,謝另外找了3點民進黨中國政策應該有的共識做結論:

1,積極自信參與兩岸交流;

2,重視兩岸政治交流,調整具體政策,爭取人民支持;

3,積極推動憲政,落實國民主權精神,以台灣的憲政共識做為兩岸對話基礎。

把憲法各表改成黨政共識,謝顯然認為既然都有「憲」這一個字,意義便沒什麼改變,無疑的這是他「美麗誤會」,到底,台灣的憲政共識是自由民主體制的精神,正屬於中共所謂「邪路」的路數。台灣的民主人士這種做法很像是過去和中國建文的美國卡特總統首創的「人權外交」,民主人士和卡特一樣相信,彼此關係終究要建立在「共同」的民主精神上才可長可久,但就短期的現實面來看,「人權外交」肯定不會是雙方關係的潤滑劑,無論如何,這不符合謝長廷主張「憲法各表」的初衷,那麽他為什麼在提出「台灣的憲政共識做為兩岸對話基礎」時那麼高興?很可能是他去年中國行中強調和中共統戰劃清界限一樣,不知道他得罪了中共一樣,犯了同樣的不瞭解中共價值觀的ABC的輕忽。統戰和憲政兩樣,中共和台灣社會的評價正正好都是站在完全相反的立場的。當然也可能是謝清楚中國對憲政兩字的看法,但他相信,中國可以瞭解到他推動一中憲法用心的良苦而體諒他,就像陳光誠事件一樣。

中國大陸維權人士陳光誠6月下旬訪台,謝原先積極主動地表達想碰面,並已把時間排在謝到香港主持香港會議之前6月27日或之後的7月2日,但發現將激怒北京後又突然以「那段時間有國外行程」作理由,主動取消見面,而中共似乎也因此諒解了。

但縱使這樣,仍然有兩個問題,因為國內因素他的憲法各表從強調一中憲法轉變到強調兩憲各表,已經令中共非常不高興而說「憲法各表」比「一中各表」更糟糕,北京不會接受了,現在謝再進一步從憲法轉變名字叫憲政,真的那麼好向北京解釋嗎?

其次,由於民進黨人士過去雖然以要守西伐里亞主義,不干涉外國內政原則而認為不該過問中共的人權憲政的為多,但近年來這情形已經有了改變,認為應該站在普世精神,對兩岸的人權民主自由都要一齊關切的人增加得很快,這些人應不太會理會謝兩岸交流只限定在「憲法一中架構」的「特殊關係」,不宜讓人權議題浮現主張的約束。這一來謝要讓中共喜歡民進黨超過國民黨的目標豈不是會落空?

民進黨似乎己經確定要把「憲政共識作兩岸對話基礎」做黨的立場了,黨中央是希望通過後有利於紅綠交流,而站在謝的立場支持「憲政共識作兩岸對話基礎」呢?還是站在台灣民主平台的學者立場,寧現階段和中共有些緊張以換取更和平友好的長遠將來?還是讓方向相反的兩路人馬依各自不同的詮釋、作法去和北京做多元的交流,所以採取一個創造性模糊的策略?我們還不知道,但是無論中共,台灣社會包括黨員都會問。

現在的狀況是,陳菊在會中發言質疑,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2012年總統大選時提出「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此論述是否也是詮釋的一種?」,陳菊只觸及到一中憲法、一中兩憲和台灣主權獨立的問題,還沒碰到人權外交問題,但黨中央看來已經沒辦法回答了。因此雖然「憲政共識」是個好共識,內容是民主、自由、權力分立的精神,但,要到有了憲政共識紅綠就會交流順利,目前恐怕還言之過早。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