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移民問題 德、星學者談解套方法

立報/本報訊 2013.11.19 00:00
【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內政部移民署19日舉辦移民政策國際研討會,邀請德國、新加坡學者,分享各國面臨的移民問題與因應之道。

(上圖)新加坡大學李光耀公共研究所研究員梁振雄(Dr.Leong Chan-Hoong),19日受邀「2013年移民政策國際研討會暨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成果展,演講「移民照顧及生活適應」議題。(圖文/姜林佑)

以促進德國、歐洲和社會自由民主發展為宗旨的艾德諾基金會(KAS),其新加坡分會主任Dr.Wilhelm Hofmeister報告時指出,德國是在1950年代開始有大量移民、移工家屬、前蘇聯的德國僑民、尋求政治庇護難民湧入,尤其在1990年代初期達到高峰,每年約有數十萬移民尋求庇護,他說,德國經過了長達10多年的政治論辯,甚至出現暴力仇外事件,直到2005年實施《新移民法》,問題才稍獲解決。

在8千萬德國人口中,約有1,500萬為移民背景,而其中以土耳其人為大宗,其他則有波蘭、義大利、希臘等。Dr. Hofmeister指出,德國移民問題一大焦點在整合信仰伊斯蘭教的移民,融入以基督教為主的西方社會,這部份需要仰賴「跨文化對話」,因此德國在2006年首度舉辦德國融合高峰會、德國伊斯蘭會議,並在2007年制定《第一版國家融合方案》。

▲艾德諾基金會新加坡分會主任Dr.Wilhelm Hofmeister,19日受邀「2013年移民政策國際研討會暨全國新住民火炬計畫」成果展,演講「跨族群與多元文化」議題。(圖文/姜林佑)

為了加強跨文化對話,德國政府透過政策工具的設計,協助移民融入德國社會。他們自2005年建立相關語言課程,以免費的方式邀請移民學習德國語言,此外,也有類似台灣的火炬計畫,透過德國教會的主導,加強德國人認識猶太、穆斯林文化。Dr. Hofmeister表示,在近年陸續出現具有移民背景的運動員、名人、電視演員後,德國移民的融合問題已逐步獲得改善。

位於馬來半島尾端、人口約有5千萬的新加坡,近年正面臨「新加坡人認同流失」的問題。新加坡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研究所研究員梁振雄指出,新加坡政府因應少子化衝擊,為了維持國家競爭力,而對外收納戰時移工,不過來自中國的華人以及印度移民,對於新加坡並無文化認同,再加上本國人生育率持續下降的情況下,新加坡公民和外來移民產生了緊張的關係,有些馬來人甚至無法接受穆斯林的飲食習慣和宗教行為。

新加坡政府為了鼓勵居留新加坡的移民能成為真正的公民,他們透過政策上的限制,保護本地公民。舉凡健保補助的分隔、公家住宅的移民人數上限等,在腹地窄小的情況下,他們會將外來移工的宿舍建於墳墓旁,以鼓勵他們加入草根運動,融入社會。台師大社會科學院院長潘淑滿10年前便開始研究台灣新移民受暴的問題。她認為,台灣社會常將「文化多樣性」視為「尊重多元文化」,卻不去考慮新移民需要具備的文化公民權,導致社會氛圍瀰漫著一股假平等的狀態,進而對新移民家庭產生經濟、婚姻制度的壓迫。

潘淑滿指出,與歐美國家不同的是台灣移民的分佈是隨著夫家而定,新移民媽媽通常都會嫁給年長她10歲以上的台灣人,這些丈夫多數從事藍領工作,對於健康並不重視,所以喪偶的機率很高,再加上社會歧視,導致新移民婦女多只能從事非典型的勞力工作,這對新移民二代來說無非是種傷害,是政府不能忽視的社會問題。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