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傅永和讓低音提琴愛上巴哈

中時電子報/邱祖胤/專訪 2013.11.19 00:00
樂迷熟悉的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改由低音提琴演奏,強韌的低音共鳴,更扣人心弦。NSO國家交響樂團低音提琴首席傅永和耗時3年研究、重新處理,出版《巴哈六首低音提琴無伴奏組曲》琴譜,引起樂壇高度重視,本周更受邀前往巴黎音樂院、柏林藝術大學舉行講座。

低音提琴家悶了數百年,雖然擔任樂團重要的低音聲部,獨奏曲目卻少得可憐;坊間改編自巴哈大提琴組曲的少數樂譜,又省略太多原著的和弦,完全失去巴哈應有的韻味。傅永和(見圖,邱祖胤攝)在他《巴哈六首低音提琴無伴奏組曲》以降低4度的方式演奏,充分發揮低音提琴的聲響魅力。

傅永和說:「我很確定這將改變低音提琴的世界,這套巴哈無伴奏組曲將成為低音提琴演奏者的基本曲目。」

30年找不到理想聲音

傅永和現年52歲,身材魁梧,一頭白髮束成馬尾,在舞台上顯得特別搶眼。他受音樂教育家張月娥的啟蒙,國小開始專攻胡琴,考進國立藝專之後轉而學習低音提琴。他退伍後考取巴黎音樂院獎學金,學成歸國即擔任NSO創始團員至今,目前在北藝大、實踐大學兼任副教授。

低音提琴又稱Bass,是弦樂家族體型最龐大、最笨重者,對演奏者的體力及手部伸展是一大考驗。「低音提琴是非常冷門的樂器,幾乎讓人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但你去聽音樂會,如果樂團少了低音提琴的聲音,你就會想退票,會覺得這音樂不對勁。」

不過,比起小提琴、大提琴擁有較多獨奏曲目,低音提琴的曲目寥寥可數,就連巴哈都未曾幫這項樂器寫過任何曲子。許多低音提琴家嘗試演奏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無論依照原譜,或是降低1到2度演奏,都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原因是兩種樂器的音頻差異很大,演奏技巧更是南轅北轍。傅永和自己也試了30年,始終找不到理想的聲音。

以空弦奏出原有音色

直到兩年前,傅永和在電影《世界的每天早晨》看到古提琴家薩維爾(Jordi Savall)的演奏,讓他大為震驚。

「薩維爾大量使用空弦,也就是讓琴弦不透過按壓、揉弦的情況下,與琴弓摩擦,發出溫暖而放鬆的聲音,讓古提琴產生自然共鳴,這才是弦樂最美的聲音啊!」他覺醒:「我應該去尋找低音提琴的自然共鳴,而不是去模仿大提琴的聲音及效果。」

傅永和於是展開研究,他發現照原譜降低4度演出巴哈無伴奏大組曲,音域不會太高或太低,而且出現許多空弦的機會,演奏者無需過度壓弦,如此一來便還給低音提琴原有的高貴音色。

36首曲一輩子練不完

他按此原則編校樂譜,去年出版,2012年8月前往新加坡擔任低音提琴比賽評審,首度發表了這個版本。消息傳出,國內外低音提琴愛好者趨之若鶩,首刷不到半年即搶購一空。今年他更受到巴黎歌劇院樂團首席巴伯(Thierry Barbe)及柏林藝術大學低音提琴教授吳爾夫(Michael Wol)的邀請前往舉行講座,兩人均對他的發現表示肯定。

除了發行樂譜,傅永和也已完成全套組曲的錄音,預計明年發行CD,大力推廣這套曲目。

傅永和說,有了這套巴哈無伴奏組曲後,學低音提琴的人等於多了6套曲目,因每套組曲各自有6個樂章,36首曲子一輩子也練不完。巴哈的音樂特別注重和弦發展及琶音技巧,可以大幅提升演奏者的技巧及音樂性,這對低音提琴的愛好者是最大福音。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