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尖石泰雅青年返鄉故事(上)

立報/本報訊 2013.11.18 00:00
【記者呂淑姮新竹報導】天色還沒亮、清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梳洗過後騎機車上山工作去。26歲的吳蕙雯把自己包緊緊的,冷冽的山風冰水似地滑進衣袖,要人低頭縮身。

(上圖)尖石田埔部落中,耆老羅慶郎(左)正在告訴吳蕙雯(右)收穫的細節。(圖文/呂淑姮)

來到尖石田埔部落羅慶郎的家,吳蕙雯把車停好後跟羅媽媽打聲招呼,往田裡去工作。羅媽媽手上正在處理打包裝箱的部分,她見來客,說起現在紙箱越來越貴,貨運成本高,紙箱是必要的回收項目。

按照地勢和可耕種面積的大小不同,受日照範圍差別、乾濕度差異等區分,不同的蔬菜水果各自在自己的區塊裡面呼吸著。這是羅慶郎耕種的方式。但是站在一旁側聽身為長輩的羅慶郎和晚輩吳蕙雯對話,感覺又有那麼點教導或指點的意味:「青年返鄉」貢獻所學、回饋鄉里,誰會更為受益良多呢?

「在精緻農業系畢業後,部落裡的哥哥姊姊(在部落中聽見此稱謂通常意指同年齡層或平輩階級者中較年長者)問我,要不要回來工作?我也想試試看,所以就回到部落中。」吳蕙雯說。

回到部落「工作」,指的是加入部落的共同產銷制度,但其實包括的層面非常廣泛。Watan Taru 說,外部可以最直接看見的部分是農業,由部落生產健康優質蔬果供應平地,也發展附加產業例如提供生態旅遊導覽、觀光、住宿,讓收益能成支持部落族人生活的資金來源。但山區的工作內容其實遠不止於此,需要的人才面向也不只這樣,也不是「在外面學了、回來就可立刻用」。

吳蕙雯就深有所感:「回到部落後,我才開始想自己可以做什麼。」她站在田裡說著以往的茫然,學的是農業相關、是本科系,竟然沒辦法立刻進入狀況?眼看同學好像都去醫美或生醫相關行業上班,不用辛苦下田、每天可以打扮美美的,自己還找不到方向,連族語也說不好,該怎麼跟部落族人溝通?

▲「農路」是什麼?跟著農民走一回你自會有體驗。這一條條小小的、通往山間耕作區域的道路便是農路,就是農民的生路。(圖文/呂淑姮)

就連家人都很反對所謂的「青年返鄉」:「長輩認為,讓小孩念書不是要讓孩子再回家碰田裡的工作,最好能在外面找穩定的職業,別在山上看天吃飯。」長輩的話當然有他的道理在,記得嗎?今年5、6月,才在梅雨季節,新竹的尖石和五峰就碰上了大雨斷路,恰好吻合了耆老們說的,真正的大颱風淹大水,同一地區半個世紀可能會有一次的機率。

吳蕙雯說,自己真的有過很想放棄的時候。在部落時完全想不到自己能做甚麼?「就像那句話說的,『空有文憑』卻甚麼都不會。」後來有機會接觸到能為部落農產做產業行銷,才讓吳蕙雯漸漸找到自己的定位。

但「產業行銷」不是上網賣東西,應該說,不只是建立一個銷售的管道,更要自己腳踏實地──這不是形容詞,而是從自己手植第一顆菜苗、拔草、捉蟲到深夜、收割、理菜、打開通路開始,讓外界知道「部落在做什麼」,相當類似部落和外界的傳譯者角色,並且積極學習著長輩的知識,和時間賽跑。

「青年返鄉」從文化、語言、教育、社會福利、人口、經濟各面向,是近年來一再被提出討論也成為政策的大方向,不分族群,無論客家、原住民族,都有相關呼籲或計畫補助。

只是,當青年返鄉後,城市的那段落幕,回家這段,才正要開啟新的篇章。(待續)

▲收菜之後的理菜、裝箱,是每天清晨工作之一,結束之後才是早餐。(圖文/呂淑姮)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