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南都發聲:打狗文史再興

立報/本報訊 2013.11.18 00:00
■李宇軒

近年因文化保存運動,哈瑪星始終是高雄的亮點。尤其「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反對老街興建停車場,藉「拾在工創」的走讀地方及手工市集等DIY活動,導覽、訪談、出版、影像工作與地圖繪製,典藏了如大舞台戲院的流金歲月。此外2013年開始,會社積極活化了老空間。

例如開幕就轟動的「書店喫茶 一二三亭」,以獨立、中小型及複合空間重現日治時期的建築榮光,賦予哈瑪星新的文化價值。類似的節點已擴充到文化中心附近,如10月開張的「三餘書店」延續盤點、活化及評鑑老空間,複合式經營的戰術企圖在高雄開創如嘉義洪雅書房或台中東海書苑等獨立書店的特色,串連文創、公民議題、在地文學及影視文化。

官方常一元論地看待地方文化,批判前朝工業化政策造成高雄文化沙漠,將高雄人視為被動接收藝文活動餵養的鄉民。選擇性地向國際城市行銷後工業化城市的特質及奇觀。如官方在亞洲新灣區的文化地圖,則顯得走味。市立圖書館對面雖見到賣場式的茉莉二手書店南下開設分店,但官方一味競逐的大量體的硬體奇觀,截斷地方與過去的複雜關係,欠缺連結時間演進中不同個體的在地經驗。更糟的是常導致如拉瓦克部落的社會排除。

官方文化地圖均建立在全新的及數大是美的空間邏輯上,焦點放在現代化豪宅及商圈的土地象徵資本,而非城市肌裡的文化資本。在圖書館最重要的文化軟體上,百萬募書計畫搞得像大廟,靠信眾寄付留名。工業城市或日治時期的記憶常被當成多事者的浪漫主義。

官方僅肯認的後工業化地圖,是集體失憶的癥候。如修復鐵道故事館和駁二,折衷地供觀光客凝視的老照片及及文物。但官方始終放任哈瑪星等地任憑市場力量決定古蹟與傳統產業去留。補殘地設立文史空間,文化意識卻羸弱。

不斷溢出的老空間、地景及物件,弔詭地催生高雄當代文化保存、二手文化及市場的契機。須瞭解老空間不應只建立唯古是問的地圖,應重新打造既復古又公共的空間政治。因區分地方與空間靠的仍是真正的居民記憶。更謙卑地,須體認社區居民是否真想追憶逝水年華,小心成為文史拜物的懷舊產業外,有必要不斷細究真正屬於打狗正港味的行動路徑及空間經驗。

(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助理教授)

(圖說)「2012鼓山哈瑪星濱線祭」於11月17日登場,行銷當地古早味商店及街區,並有早期漁村出航時的「濱線祭迎福船」踩街(圖)為活動助陣。(圖文/中央社)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