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國際透視》貧富差距 讓氣候變遷問題陷入泥淖

NOWnews/ 2013.11.15 00:00

文/閻亢宗

聯合國氣候會議在波蘭首都華沙揭幕,這場全球規模最大的氣候大拜拜,最先映入眼簾的畫面,是菲律賓代表聲淚俱下,呼籲各國正視氣候變遷問題的嚴重性,還宣布即日起禁食,直到會議「看到有意義的結果」為止。菲國代表眼淚攻勢能否得償所願未可知,卻凸顯富國與窮國立場的「貧富差距」,已成為解決氣候變遷問題的死結。

華沙氣候會議舉行前,許多新公布的國際研究報告都描繪出氣候變遷的灰暗畫面。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初步報告指出,伴隨人口持續增長,氣候變遷將對全球糧食產量和食物供應帶來巨大潛在威脅,可能導致世界糧食減產和食品價格暴漲。「自然」期刊刊登的一篇研究,預測2020年地球將發生「氣候災難」,所有地區皆無可倖免。亞洲開發銀行的研究報告也表示,2050年,海平面上升將使東亞地區超過一百萬人被迫遷移。

既然情勢這麼悲觀,為什麼各國還不合作趕快解決問題?原因很多,最重要者是各國的利益計算,其中一個算計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這個念起來有點抝口的原則,簡單來說就是認為今天的氣候變遷問題,是富有國家在18世紀工業革命開始大量排放溫室氣體造得孽,既然「凶手」都找到了,而且證據確鑿,因此富有國家應負起解決氣候變遷問題主要責任;不僅如此,還要提供窮國資金和技術援助,解決這些國家的氣候問題。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乍看之下頗符合正義原則,但基於下列原因,卻讓氣候變遷談判走不下去。首先,研究顯示,即使富國將排碳降為零,2100年時全球均溫也只不過降低攝氏0.03-0.28度,意謂單靠富國的努力,對解決氣候變遷問題只是杯水車薪,唯有所有國家一起減排,方能減緩溫度上升速度;其次,隨著富國減排成本增加,衝擊經濟成長,這些國家越來越不願接受這個原則,美國不願簽署《京都議定書》,就是顧慮對經濟的衝擊,一些富國陸續打退堂鼓,也是因為覺得不公。

富國與窮國立場的「貧富差距」,讓氣候變遷問題幾乎陷入泥淖,對富國來說,它們有豐富的技術和資金可以買時間,但對窮國來說,只能像菲律賓代表一樣以淚洗面了!有些國家,像是中國大陸、印度、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則是遊走在灰色地帶,明明是經濟規模名列前茅的排碳大戶,卻和窮國一起披著「非附件一國家」的外衣,繼續享受特權。不知道菲律賓代表的眼淚,是為了富國債留子孫而流,還是為了投機的新興經濟體坐享其成而流?!

(本文作者閻亢宗,現為康寧專校助理教授兼學務長)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