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要來講一下,首屆卑南學研討會的會後會心得。
第一次參加這種研討會,我們在台上放的照片,台下很多人都會知道我們在講的人是誰!那是台上跟台下都會有反應的互動。這跟一般研討會,我放照片,台下很多參加者不知道他們是誰,那種感覺很不一樣。
有別於一般各領域研討會,只能看到一兩篇以卑南族為例的文章,這次一整天都是跟卑南族有關的文章!語言文學、歲時祭儀、身分認定與部落風貌,頓時讓人覺得有這麼多可以討論、可以寫的,視野真的開很大。
有族人研究者覺得:要在這麼多長輩面前發表很緊張;非族人研究者也超級緊張。但我覺得真的不用緊張,因為就是分享所見聞研究。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研討會,看到台上有人講些什麼跟族群內部相關的,台下馬上就可以有人提出指正與補充,這樣很好。有的研討會,很多都是學者+研究生,其實沒有很了解特定族群跟部落,很難立即給一些看法。可以這樣立刻跟發表者精準回饋跟互動,我覺得很好。
這次族人發表者與非族人發表者比例1比1,這是很棒的事情。期待看到更多族人研究者,深入整理自己的文化跟更多人做更深層的分享,因為過程中絕對會獲得許血濃於水的感動,那往往又能成為更多動力。
大川老師的專講非常棒。他指出卑南學對內要向下扎根,也要有對外開放接受互相激盪的必要。他的意思是,很多東西不要因為自己是部落人,覺得我才有資格講這個、只有我最懂,他說不要這樣。「延伸」之意就是要有不同領域甚至是不同國籍的人,都能有機會跟部落共振出很棒的研究(這樣講真的很像他的名字,要納百川成大海)。
這次黃寄平老師與李台元老師都謙虛說,沒有專門做卑南族研究,就從他們的族語業務編寫執行經驗來發表卑南族的族語文字化跟書寫,讓他們很緊張。然而我看到的是,他們從自己的專業去整理、留下很多對族人有用的資料,如是一來「萬事互相效力,叫愛卑南族的得益處」,感謝他們的投稿讓這些更為豐富。
期待下一屆能有更多聯名寫作的研究產生,懂很多事情的長輩不是我們的報導人,他們是我們在這個研究領域的指導教授。所以跟指導教授一起掛名書寫,是我們小輩的榮幸。
我曾經問過一名學者:部落的人如何看待你寫出來的這種詮釋?他回答:「我的研究是用英文寫的,他們沒看過,不知道寫什麼所以也無從回應。」
我期待卑南學成為這樣一個場域:只要敢寫、願意寫、喜歡寫卑南族群與部落的研究者,都有機會、至少每兩年透過這個平台互相交流,在台東現場能與族人之間有回饋分享研究體會的機會。
不要讓部落對於研究者而言,停留在供應面,然後自己就拿了文章去發表升等,可是部落的人卻不知道你在寫甚麼。研究者當然可以有自己跟族人不同立場的見解,但前提卻是你要願意跟族人有機會真實對話。不要忘了,不認識這個族群跟部落的人都是透過出版品(文章或CD)在認識被你詮釋過的部落,如果你不敢跟部落做直接面對面的分享,我不知道你的文章存在還會有甚麼價值。所以,邀請有寫卑南族研究的你來,一起在這個場合接受長輩給你的花環,那也代表這個研討會的大家給你的肯定。
最後,米將你的影片太催淚了,我們都還回應不過來,有你的影像作最強的展現,真是綜合討論之前最棒的ending。感謝嵐欣、巴代以及花環學校跟卑促會,這麼棒的研討會,聚集這麼多人到了綜合研討會還有這麼高的在場率,真正的了不起。第二屆,我想會很快來臨。
(部落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