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立報犇報聯播:中國式拆遷與補償,聚焦棚戶區改造(上)

立報/立報犇報聯播 2013.11.10 00:00
窮人安居夢--

從3000元到10萬元的跳躍

文/石慶偉

「棚改,對於棚戶區裡的窮人來說,就是最大的中國夢!」今年73歲的老棚戶孟祥禎說,「回遷新樓,我只交了3000元的增加面積款,但現在房子市值至少10萬元!」

遼寧省內知名的老棚戶區莫地溝社區,這裡已舊貌變新顏,破爛低矮黑暗的棚戶房已成為附近棚改博物館裡的記憶,一棟棟棚改新居拔地而起。社區廣場有人在悠閒地散步,不時有公車駛來,人流穿梭,走親串友的明顯多起來。

孟祥禎原是撫順市食品廠的一名基層幹部,1958年住進棚戶房一住就是47年,2005年終於回遷新房。他家55平方公尺的兩室一廳整潔明亮,地上鋪著暗紅色的地板,桌上立著一幅他與老伴結婚50周年紀念婚紗照,格外醒目。

「中國夢就是俺老棚戶的安居夢,摸得著,看得見,已經實現!」孟祥禎激動地說,「原來我住的棚戶房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建的,50平方公尺,房子一頭兒已經快塌了,2005年棚改,我回遷這套55平方公尺的新樓,新增加5平方公尺,每平方公尺只交600元建築成本,一共只花了3000元,什麼進戶費等各種稅費全免,等於白給了一套新房;周邊的環境越來越好,房子也增值了!」

只要說起棚改,孟祥禎的話匣子就打不住:「如果沒有棚改好政策,我這輩子就是到死也湊不夠10萬元買套新房!門前的土路變成了柏油路,出門有公交,社區內建起了綠化帶和健身廣場,老棚戶的新生活真是一步登天。」

撫順市房產局副局長王惠德說,撫順制定了優惠的棚改回遷安置政策,拆一平方公尺舊棚房,就免費回遷一平方公尺新樓房,新增加面積每平方公尺只收600元的建築成本。2005年至2009年,撫順基本完成了連片棚戶區的改造,完成總投資52.12億元,安置拆遷居民9.56萬戶、318,200人,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4.6平方公尺,使占全市人口五分之一的棚戶區居民的住房問題徹底解決。

曾長期從事棚改工作的原遼寧省住建廳房地產處處長王殿武認為,棚改是住房保障的成功探索,全省絕大多數棚戶區居民平均只花1萬元左右,就住進了50平方公尺左右的新房,個人資產平均增加到10萬元以上,縮小了社會財富差距,促進了社區和諧。(新華社)

千年古城襄陽棚改掃描

擁有2800年歷史的襄陽既是古城也是舊城,青磚、木板樓、逼仄得見不到陽光的平房是老城棚戶區的真實寫照。去年起,襄陽啟動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工程,一批居住條件惡劣的市民陸續住進安全、舒適的新房。

「九街十八巷」的新房夢

位於漢水之濱的「九街十八巷」是見證襄陽歷史文化的地標,作為「南船北馬」之地,沿江碼頭曾引來商賈雲集,然而歷經時間的洗禮,這裡密集的低矮平房成了當地「貧民窟」的代名詞。今年3月,「九街十八巷」啟動棚戶區改造。

第一批拆遷戶羅瑞萍。她在10年前嫁進「九街十八巷」,房子是丈夫的祖屋,不僅破舊,加上閣樓總面積不到70平方公尺。漸漸長大的女兒總會問她:「媽媽,我們為什麼不住樓房?」但羅瑞萍心裡清楚,這個夢想離她們太遙遠。她說:「這麼多年攢的錢我都不好意思說出來,怕丟人,想買房子根本不可能。」

這次棚改的到來,「根本不可能」的樓房夢讓羅瑞萍觸手可及。在拆遷中,羅瑞萍家成了第一批簽字的家庭,她說:「還建房就在原地,我家選的是一套104.38平方公尺的戶型,加上各種獎勵估計只用補繳4.5萬元房款。女兒說終於不用住破房子了!」

羅瑞萍家舊址,目前已經是一片瓦礫。羅瑞萍自言自語「真拆了,還挺想念這裡。」不一會,她碰到了一群跟她一樣回來看看的鄰居,樂呵呵地互相打著招呼。「過兩年搬進新房就好了,到時樓上樓下、隔壁左右,又是鄰居。」

城市煥然一新、住宅升級換代,但古城不會因此斷掉歷史記憶。據瞭解,在襄陽的棚戶區改造中,一批代表鄂西北特色的老街區、代表傳統商業文化的老會館將被保留。樊城區棚戶區改造項目辦公室副主任陳建國說,比如「九街十八巷」中的陳老巷,全長400多公尺,住了70多戶,房屋年老失修,外面一下大雨,屋裡就下小雨。對這裡的改造方案就是保留老街區,把居民遷出來就近還建。

窗明几淨的還建樓

當「九街十八巷」的居民還在做著新房夢時,不少拆遷戶已經開始入住還建社區。距襄陽高鐵站不遠的園林社區是潘台片區改造項目還建社區,該社區配套有幼稚園、學校。將安置1200多戶潘台片區改造中的拆遷戶,一期307戶近期剛交房。

12棟15樓的張爭氣家的兩套還建房緊挨著,三居室正在裝修,兩居室則成了一家人臨時擠住的地方。他說:「棚改讓村民得了實惠,我們家還了2套房子,40萬元補償款,上個月一拿到鑰匙,全家立即搬了進來,等裝修好後,再搬到3居室的房子裡。」

11棟16樓的王關中說:「住進新房最高興的就是兩個女兒了,以前的農房矮,門口是泥巴路,各家各戶垃圾亂扔,現在樓層高視野開闊,社區裡有綠化、有物業、有電梯,女兒特別喜歡。」

在對原國營漢丹廠棚改還建的漢丹社區,一棟棟新樓房讓廠裡的老職工有了舒心的安身之所。盼了1年多,有30年工齡的魏茵今年8月拿到新房鑰匙,從不到40平方公尺的平房到109平方公尺的樓房,她長舒了一口氣。

魏茵說:「還建房的品質不比商品房差,採光好,通風好,公攤小,交房時廚房、衛生間都鋪好了瓷磚,109平方公尺的房子做成了3居室。」

據襄陽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介紹,目前,僅襄陽市區已累計完成棚戶區改造項目2.69萬戶、292.52萬平方公尺。

不讓一個棚改區居民「掉隊」

在棚改中,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負擔得起一套還建房。低保戶作為棚改中的特殊群體,不少家庭住宅面積僅二三十平方公尺,哪怕購買還建房中的最小戶型,也繳不起多餘面積的房款。襄陽市將這個群體納入廉租房、公租房保障範圍,不讓一個棚改區居民「掉隊」。

鄧城芳草園社區是一個廉租房社區,822戶居民中不少就是棚改中的拆遷戶。61歲的胡開樂沒有工作,一直吃低保,為籌些家用,老伴每天5點在附近的菜場賣點乾菜,但是生活的艱辛都沒有住宅的窘迫讓他們記憶猶新。胡開樂說,40平方公尺的房子最多時擠了6口人,筒子樓1層住了1戶,沒有廁所,自來水靠自己接。大哥結婚時我睡在堂屋,二哥結婚時父母讓大哥搬出去,到我結婚時二哥被迫搬出去。父母在時,我和愛人住的房間就10平方公尺,女兒一直睡在沙發上。

棚改後,胡開樂一家被政府安排住進了廉租房社區,47平方公尺的兩居室,有獨立的衛生間、廚房,每個月房租僅37元。

「交房時的標準相當於拎包入住,社區乾乾淨淨,老年人有鍛煉的地方,我覺得身體都好些了。」胡開樂說。

襄陽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長趙新建說:「棚戶區改造是首要的民生工程,利用已經成形的住房保障網,我們要讓改造區群眾的住宅條件跟上時代的步伐,讓他們生活在燦爛的陽光中。」(新華社)

(本文不代表立報立場)

========================你喜歡這期犇報的內容嗎?犇報是一份以提供兩岸就學、就業、民間交流,以及關注兩岸最新發展動向為主要內容的專業報,目前為雙周刊,全省發行量達1.5萬份,期待你將這份用心與好讀的報紙推薦給你的朋友們,也歡迎富有兩岸交流經驗的朋友投稿。兩岸犇報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兩岸犇報部落格:http://chaiwanbenpost.blogspot.com/FACEBOOK犇報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chaiwanbenpost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