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光華文化中心 做台灣文化櫥窗

中央社/ 2013.11.10 00:00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香港10日電)「台灣月」今年邁入第八屆,有系統將台灣文化帶入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盧健英說,光華的任務是要成為台灣文化櫥窗。

今年舉辦第八年的「台灣月」,以表演藝術為主軸,並以「野台灣」為主題帶出表演藝術的社會力量,今年也在香港舉辦多場戶外演出,這在香港非常少見。

今年八月才剛上任的盧健英,過去曾是中時晚報記者、「表演藝術」雜誌總編輯,長年觀察藝文生態,在出任這個職位之前,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就曾詢問她「台灣月」的規劃建議。

當時盧健英提出台灣有許多表演團體,包括朱宗慶打擊樂團、雲門舞集等,早年都是從街頭、鄉鎮開始演出,她認為可以把這套概念帶到香港,只是沒想到最後是由她來執行。

盧健英表示,在香港的戶外演出,多半是以搖滾音樂為主,但表演藝術幾乎沒有在戶外演出過,反而在台灣是習以為常。

她到香港後發現,香港人喜歡台灣的人情味以及人文精神,在戶外演出,正好能結合這兩種元素,帶到香港,因為表演藝術對香港人而言,某部分還是代表有閒有錢的人會做的事情,較為封閉性;但在台灣,任何一個人都可透過戶外演出接近藝術。

「台灣月」今年邀請有多次舉辦戶外演出經驗的紙風車劇團、朱宗慶打擊樂團、雲門舞集2等,讓觀眾坐在香港文化中心廣場,背景是維多利亞海港,但卻是看著台灣表演團隊的演出,把台灣文化精神香港在地化。

不過,戶外藝文表演在香港在執行的技術層面困難重重,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必須要打通一個又一個關卡,並且找香港在地志工,協助台灣團隊與在地民眾對話。

盧健英認為,雖然台灣與香港有許多共同之處,但台灣經驗完全不適用於香港,像是要宣傳賣票,在香港就有許多規定,因此未來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也會逐漸與香港各個社區的連結,尤其光華最重要任務就是成為台灣文化的櫥窗,她相信「台灣月」這個代表台灣的品牌,會在香港慢慢培育出草根性。

另外,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也會與香港本地機構策略合作,建立網絡平台,尤其台灣表演團隊最缺乏的就是商業機制,藉由策略合作,希望達到互補作用。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