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兩岸非國際關係?謝長廷警告馬總統勿挑釁中共

美麗島電子報/林濁水 2013.11.06 00:00
剛看到媒體標題「謝長廷:馬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很挑釁」幾個字,很多人即刻的感受是「說得對。馬總統的說法雖然討好了中共,北京很喜歡;但是違背了絕大多數台灣人民兩岸兩國的立場,的確很挑釁,挑釁了台灣人民。」

沒想到看了新聞內容,才知道,原來謝長廷指責馬很挑釁不是指馬挑釁台灣人民,而是挑釁了北京,言下之意是馬會把北京激怒得「不能忍受」很危險。謝這看法真是石破天驚,和多數人的常識完全相反。

謝長廷這樣解釋他的高論:

「馬英九說兩岸不是國際關係,他的意思是說兩岸互不承認主權,當然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這種說法很挑釁。」

謝長廷專長是法哲學,常自詡是語意學專家,短短一句話,語意嚴謹無懈可擊,一下子就推翻了社會常識性的通論,在邏輯上,令大家一時啞口。

謝一句話沒幾個字卻這樣犀利,是他在其中玩了兩個關鍵性的語意遊戲。

1,他把馬陳述立場的價值命題「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主權的合法性」,替換成事實命題的「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

當然,無論「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或「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兩者雖然都很「任性」、很挑釁;但是差別還是非常大,因為台灣不可能和「不存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往來;但可以和「不合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往來,只不過往來是「非官方」的而已。

把「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替換,提昇到「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存在」,謝這第一個語意遊戲的目的無非要讓人不知不覺中感受到馬有多不理性,挑釁的程度有多麽嚴重。

2,他運用了去脈絡化的技巧。

在抽離了現實脈絡後,從純抽象的邏輯形式來看,的確無論是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或存在都是對北京嚴厲的挑釁;但如果把現實的脈絡擺回去,「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的問題就變得很有趣:中共無法忍受任何重要的國家「不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但是同時卻也無法忍受臺灣「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

也許,更嚴謹地講應該是,除非台灣承認自己是地方政權不是國家,否則中共就反而不容許台灣「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這也就是北京希望謝長廷稱呼「大陸」不要稱呼「中國」的理由。

兩岸是互相不隸屬的兩個國家既是個歷經了60多年都沒有被推翻的現實,也是絕大多數台灣人民認同的立場。依這樣的主客觀條件,兩岸彼此承認互相間是國際關係應該是最理性,最和平,最能建立互信互利的安排。TVBS最近做了一次民意調查很清楚地呈現了民眾這樣的理解和認同:馬總統「兩岸關係不是國際關係」的說法不只66%民眾表示不同意,只有20%同意,甚至於國民黨認同者中,不同意的比例43%都高於同意的40%。

然而兩岸和平互利並不是北京的優先選擇,北京優先的是統一。

人類歷史上國家分分合合,何者為優並沒有定論;分合的過程更是五花八門莫衷一是。例如東西德,1972年主張統一的西德和不願統一的東德雙方各自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和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國家名義簽訂互相承認對方合法性的和平條約《基礎條約》,但不到20年,雙方在1990和平地統一了,這種統一方式是誰也想不到的。

當然,像東西德一樣,在互相承認對方合法性的條件下簽和平條約,最後完成統一,不是當前北京有信心採取的途徑。北京的看法是如果承認台灣國或中華民國的合法性,把雙方定位成國際關係,中共便會在外交上失去壓迫台灣外交空間的立場;同時,在兩岸間也會失去繼續把兩岸關係定位在「內戰尚未結束」,而北京擁有排除國際干預而以「非和平手段」對付台灣的理由。因此,儘管海峽無戰事已經超過半世紀了,但內戰還沒有結束仍是北京堅持的立場 ; 也因此,儘管台灣已經放棄動員勘亂,北京只要依樣畫葫蘆,和平自然降臨,北京卻堅持敵對狀態還沒結束,非逼台灣上桌依北京條件談出以統一為前提的和平協議不可。

面對北京,台灣許多人都強調除非投降接受一國兩制,否則台灣想要找一個叫北京滿意的兩岸政策是不切實際的;台灣選擇的應該是「北京雖然不接受,但是還可以忍受」的兩岸政策。謝長廷並不例外,也接受這一個意見。只是他顯然還認為北京對台灣可以忍受的,有一個不變的最低標準,或者不能逾越的紅線,而他的反獨加上他發明的「憲法各表」合起來,正好就符合這一個最低標準,所以他的維新基金會才會成為民進黨中北京認定唯一可以交流,正式合辦活動的對象。

他這想法現在看來是有問題了,首先,我們發現北京可以忍受的台灣兩岸政策,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或者明確不能逾越的紅線。例如最近北京就跨越了謝長廷反獨和憲法各表的紅線,跳過維新基金會而找辜寬敏的新台灣國策智庫協辦兩岸和平論壇。可見,北京對台灣不同的主張立場,忍受度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而且是隨時局而浮動的,不是僵固不動的。

只是儘管中共的忍受度是相對的浮動的,但在高度不能忍受和相當可以忍受之間卻有明顯的等級劃分。這道劃分線目前正好是落在兩岸是一國還是兩國,是一個主權還是兩個主權,是國內關係還是國際關係上面:

一國/一主權/一憲法/國內關係VS.兩國/兩主權/兩憲/國際關係

在一國掛帥的前提下,北京寧願容忍台灣在「一中架構」中挑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但是難以容忍台灣在「國與國」或「國際」關係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性。至於「國與國」關係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是台灣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依2000中共台灣問題白皮書的說法並沒有什麼差別(這恐怕和謝認識的有很大的出入),中共全都不能接受。

現在我們且拿這標準來回顧北京對謝長廷憲法各表的態度的變化。

謝去年一開始闡述說憲法一中,一國兩市是憲法各表的內涵時,由於突出了一中,一國,北京非常欣賞;等到今年3月國台辦在福建平潭第11屆兩岸關係研討會中,北京人士雖仍對謝贊許有加,但是當謝方面人馬謝敏捷解釋憲法各表,一國態度比較模糊時,便有中國學者開始質疑。王英津說,「謝長廷的憲法各表想被大陸接受的話,應該修改成一憲各表,不要是憲法兩表。」會中余克禮隨後緩頰,並給謝被觀察機會說,王英津的發言只是其個人理解,兩岸慢慢發展,任何主張都可以談,這無疑令謝非常振奮。

到了6月底謝主辦的香港會議中,由於隨謝到香港的人士強調了「各表」的精神遠多於突出一中,北京便由余克禮帶頭,口徑一致地批判憲法各表了。這時,余克禮等人基本上全採用原先3月王英津在廈門批評的論點,也就是:

「和國民黨馬英九一中各表相比較,一中各表指的是只有單一憲法,這一個憲法涵蓋大陸,大陸與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而謝長廷的憲法各表則是承認兩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中華民國憲法共存,中華民國的主權不及於大陸,與馬英九一中各表不同,這樣的論述還是一邊一國,與大陸一中的想像不同」。余克禮甚至指責謝提憲法各表是在製造問題了。

經過這一大段時間的折騰,北京對把兩岸定位成可以各表的兩國、兩憲或國際關係的容忍度遠低於一中各表,以及歡迎兩岸並非國際關係的立場表達得實在夠清楚了,很難想像謝為什麼仍堅持馬兩岸非國際關係的說法會激怒北京?是裝傻玩語意學遊戲呢?是真的誤會呢?還是有其他什麼樣我們不知道的考慮?或是只是就像謝過去常做的,只是要努力告訴北京,不管如何,謝就是比國民黨和馬更可靠而已,他要北京醒悟馬對習講兩岸非國際的甜言蜜語攏是假。到現在,謝真正盤算的是什麼,相信不會有幾個人瞭解。

不過,我們仍然可以清楚,謝長廷目前努力推行這樣的論述:

「兩岸關係的定位應該不是國內關係,而是中華民國憲法管轄下境內與境外之特殊關係,兩岸對等分治、互不隸屬。」謝這主張如果再加上童振源闡述的,台灣民意主流是「兩岸為兩個不同國家」的話,那麼,應當有人會認為謝目前已經從過去強調的憲法一中調整到和李登輝總統當年主張的「兩岸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一樣了。

但真是如此嗎?如果真的一樣,那麼當年中共對李的特殊國與國關係的主張反應非常激烈,立刻取消海協會會長汪道涵的訪台計劃,同時全面停止海協、海基兩會交流對話機制並台辦官員暫停赴台;現在為什麼沒看到北京在香港會議以後進一步對謝嚴厲的批評?整個的事情愈來愈是一團謎。

最後,不管謝的謎底是什麼,我們到底從整個事件的發展中

看到了中共跨越了謝長廷替他劃的「容忍度」紅線,看到中共不只對改變到暫時看來和李沒多大差別的謝,態度比當年對李和緩得多,甚至,中共連辜寬敏都可以合作了,這些當然都是正面的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