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亞洲教育狂熱 不惜傾家蕩產

立報/本報訊 2013.11.05 00:00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18歲的張陽是個來自安徽省鄉村的聰明小夥子,他剛得到合肥一所頂尖傳統醫學大學的入學許可。張陽的父親張家勝在2年前中風,因半身癱瘓無法工作,家境也因醫藥費用而負債累累;由於擔心付不出兒子的學費,他在兒子回家報喜訊的同時,選擇吞農藥自殺。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雖說張陽的經歷是極端案例,但東亞地區的家庭確實花上越來越多的錢,要確保子女盡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

堅信教育能促成階級流動

在南韓及中國大陸等國家,「教育狂熱」迫使家有學子的家庭做出選擇,決定要如何運用家庭經費;這些選擇有時相當戲劇性,有些家庭把公寓賣了,就為了籌款讓子女到海外讀書。

澳洲國立大學人類學家基普尼斯(Andrew Kipnis)日前出版一本關於大陸對教育極端渴望的著作。他表示,花在教育的錢「越來越極端」。會這麼做的不只中產階級家庭,勞工階級也希望子女過得比自己更好,他們視教育為唯一確保社會流動的方式,有些人因此深陷負債之中。

「許多案例中,鄉村地區的父母不願接受醫生敦促的醫療服務,寧可把錢花在子女的教育上。」基普尼斯表示。他在山東省鄒平區進行了大量研究訪問,對象包括中產階級和鄉村家庭。「他們通常還需向親戚借錢。當然有些人還不出錢來。」基普尼斯表示。

歐睿研究調查中心(Euromonitor)一項調查發現,2008年至2012年間,中國大陸人均可支配所得增加了63.3%,而花在教育的消費增加了近94%。

花在孩子身上的,不只是父母親的薪資。教育子女變成整個家族投入的事業。「這已經不是虎媽而已了,還包括了虎嬤和虎爺。」亞洲教育專家毛瑞爾(Todd Maurer)表示。大陸、南韓、台灣、香港及新加坡家庭花在教育上的金錢相當多。印度和印尼家庭的教育支出也在增加中。

南韓家庭收入7成花在教育

在南韓,政府認為「對教育的迷戀」正在摧毀南韓社會;家庭對教育的支出讓家戶舉債金額創下歷史紀錄。首爾三星經濟研究中心指出,南韓家庭收入的70%用於私人教育,好讓子女擁有優勢。

美國詹姆斯麥迪遜大學韓國史教授賽斯(Michael Seth)著有一本關於南韓教育熱潮的專書。他表示,南韓家庭整體而言縮減了其他領域的支出,花在住屋、退休金或假期上的錢變少。「每個亞洲的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大陸,似乎都有同樣的模式。」賽斯表示。此外,賽斯表示,韓國的教育制度讓兒童面臨龐大的壓力,而高昂的教育費用無疑是南韓出生率極低的一個因素。

南韓對教育的執迷相當強烈,為了在競爭激烈的測驗中表現優異,不惜花錢讓子女到補習班學習。政府擔心家庭花在課外課程及補習班的費用過多,屢次欲扼阻這股風氣,但都未見成效。

陸勞工再窮也要送孩子出國

雖然程度沒有南韓嚴重,但中國大陸的教育狂熱也造成家庭支出的壓力。敏特(Mintel)市調公司日前指出,大陸的中產階級家庭中,每10名兒童就有9名有參與課後補習。兒童接受家教的時間拉長,開始的年紀也降低。過去大陸兒童約是在大學測驗前1、2年才接受家教,但現在可能從中學,甚至小學就開始了。

敏特的亞洲研究主任克雷柏(Matthew Crabbe)表示,大陸人將原本可能用於健康照護的儲蓄用在子女教育上。近87%的大陸父母表示,他們願意資助子女到海外讀書。

此外,過去中國大陸只有特權階級才有辦法接受海外教育,現在有越來越多人想擁有海外學位。據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統計,2010 年有1/3於海外求學的中國學生來自勞工階級家庭。

這是個龐大的財務負擔,父母可能不了解真正付出的代價為何。據在雲南省經營私立學校的張健白(音譯,Zhang Jianbai)表示,小型省級城市的父母常為了讓子女出國讀書而賣房子資助。

毛瑞爾表示,至海外求學的準備費用無法透過公立教育體制取得,包括密集的英語課程、測驗費、遊學團費用,以及高昂的仲介費。

由於美國大學入學所必須的SAT測驗並未於大陸舉行,去年估有4萬名大陸學生到香港參加測驗。大陸補教業者提供到香港的測驗團,平均團費是1千美元(約新台幣3萬元),而家長為SAT測驗而花的家教費用則高達8千美元(約新台幣24萬元)。這些現象過去只發生在較富裕的北京和上海,但業者預估,大陸2、3級城市學子參加測驗團的收益將增加超過40%。

「父母把他們最後的資源都擠了出來,賭在孩子身上,把他們送出國。」北京首都師範大學教育政策研究員勞凱昇(音譯,Lao Kaisheng)表示。這代表年輕人畢業後也有很大的壓力,要快點開始賺錢。而在畢業生人數衝破7百萬的今年,海外學位的優勢已不如以往。許多畢業生只能屈就於不需大學文憑的工作。

但是,要減緩這股教育狂熱一點也不容易。這深植在南韓和其他東亞國家的文化之中,而這也與現實面息息相關;除非有份好文憑,不然你沒有別的辦法成功或找到好工作。50年前如此,現在依舊不變。「只要情況繼續下去,父母們花這麼多錢在孩子身上、給孩子們這麼大的壓力,其實是蠻合理的。」賽斯表示。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