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環境前線:世衛掩蓋伊拉克被爆者受害真相

立報/本報訊 2013.10.28 00:00
■陳詩婷

今年(2013年)9月,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一項關於伊拉克嬰兒出生缺陷的調查結果報告(註1),內容推翻了多年來對於伊拉克貧鈾彈污染受害情況的種種指稱,而引發醫學界和獨立研究者質疑。這項報告寫道,調查中的「流產、死胎及嬰兒先天缺陷的比例,等同、甚至低於國際數字。根據我們的研究,並沒有明確證據指出伊拉克有偏高的嬰兒先天缺陷率。」報告還說,近年來種種關於伊拉克出生缺陷比例高度攀升的「傳言」,都沒有經過客觀的研究分析。

(上圖)美國在海灣戰爭期間向伊拉克投擲了94萬多枚貧鈾彈,如今貧鈾彈污染仍危害著當地民眾的生命,嬰兒出生缺陷的狀況無論在疾病性質或數量上都極度不尋常,圖為美軍成員走在伊拉克法魯加的街道上,圖攝於2004年11月15日。(圖/Lance Cpl. James J. Vooris攝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美軍始終否認貧鈾彈造成傷害

這樣的報告結果其實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儘管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共向伊拉克投擲了94萬多枚、總重量約320噸的貧鈾彈,受貧鈾彈輻射而致病的伊拉克民眾達5、60萬人之多,當時參加的美國軍人也同樣受害,美國政府和軍方卻從未承認貧鈾彈對伊拉克人民造成傷害的事實,正如同核工界也一向對核災受害者的疾病採取「並沒有直接證據顯示此為輻射所致」的說法一樣。2001年,五角大樓發言人肯尼思.培根(Kenneth Bacon)曾表示,美軍在海灣戰爭時已經對所使用的武器作過嚴格的研究,並沒有發現與癌症或其他健康問題有關的證據。除了美軍之外,英軍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也使用了約1.9噸的貧鈾彈。

至今,關於貧鈾彈污染在伊拉克造成各種疾病的相關案例不勝枚舉,聯合國環境計劃署於2005年証實,伊拉克境內有311處貧鈾污染地。貧鈾半衰期為45億年,貧鈾污染超標地區,因此幾乎就成了永遠的禁制區,不再有人類出沒。

被掩蓋的受害真相

矛盾的是,在2011年這項研究計畫啟動之初,WHO的合作單位伊拉克衛生部長顧問穆罕默德.賈貝爾(Mohamed Jaber)曾對外表示,伊拉克癌症病人越來越多,嬰兒出生缺陷率也走高,「所以我們衛生部才請WHO協助進行調查。也希望更多相關領域的學者能關注伊拉克的戰後污染。」賈貝爾指出,許多家庭在轟炸後返回原址,並繼續生活,或者在原來的廢墟上,使用被轟炸後的泥土磚塊等材料重建房屋,以致在多年後仍暴露於污染下,使得貧鈾彈污染的問題與風險更加巨大、難以掌握。

今年3月,東京的人權團體Human Rights Now(HRN)就先於WHO發布了一份調查法魯賈(Fallujah)兒童健康情形的報告(註2),指出當地嬰兒出生缺陷的狀況,無論在疾病性質或數量上都極度不尋常。HRN也批評聯合國與世衛在這件調查工作上的怠忽職守。

同樣在3月,一家位於南伊拉克的婦產科醫院醫師也曾向BBC表示,自2003年後,伊拉克的出生缺陷比例就遽升了60%,其中一名醫師薩巴克(Muhsin Sabbak)認為,這些嬰兒的先天病症是因為伊拉克戰爭的貧鈾彈污染所致。當地更有說法指出,遭受貧鈾彈直接轟炸的伊拉克古城法魯賈,嬰兒出生缺陷率足足高出了歐洲13倍。當地一名小兒科醫師阿尼(Samira al-Ani)說,每天她至少可以接觸到2至3個一生下來就患有先天心臟功能缺陷的孩子。(註3)

美國密歇根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環境毒理學家莫茲甘.薩瓦別斯法哈尼(Mozhgan Savabieasfahani)也曾對南伊拉克的巴斯拉(Basra)的嬰兒出生情況進行調查,他指出,2003年,在巴斯拉婦產醫院出生的嬰兒中,出生缺陷率超過20%,是前10年出生缺陷率的17倍。而在距離巴斯拉500多公里遠的首都巴格達,也同樣受到貧鈾彈的威脅。駐巴格達的外國使館大都從約旦或敘利亞等鄰國採購水和食品,或從當地採購進口水和食品。

被政治左右的科學研究結果

過去曾在WHO擔任輻射與健康專家長達13年、現職東芬蘭大學環境科學所的貝佛史塔克(Keith Baverstock)教授譴責這份研究報告結果「令人失望」,且從一開始就排除了出生缺陷與貧鈾彈污染的關聯性。他指出報告在調查方法上的最大問題之一,在於其對來自伊拉克各醫院的既有醫療文件紀錄,採取一概忽視的態度,而根據這些由醫師記錄下來的文件,伊拉克的出生缺陷率卻又恰恰比WHO這項報告所宣稱的要多。基於此,他認為這項調查結果是受到政治壓力──特別是美國和英國政治壓力下而妥協的產物。

而WHO對於貧鈾彈影響的研究遭到鎮壓,也早已不是第一次發生。在2001年貝佛史塔克任職WHO編審委員會,處理美國和英國對於貧鈾污染相關責任的研究案時,他建議應放入證明放射物質鈾具有的遺傳毒性物質(genotoxin)的內容,卻遭到禁止。於是,貝佛史塔克試圖自行與夥伴共同發布一份科學報告,指出貧鈾彈與伊拉克高度出生缺陷率的關聯性,卻也被WHO封鎖。這項爭議直到2004才在媒體上曝光,而貝佛史塔克這份關於伊拉克貧鈾彈受害情形的報告也才有機會公諸於世。他指出,WHO受到的政治壓力很可能是來自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註4)。

同時,WHO雖宣稱這份報告結果經過「同儕審查」,但其中一名被列為審查員的流行病學、統計學家柯森斯(Simon Cousens)卻出面表示,他當初只是參加了一個大約一個半小時的簡短會議,並針對調查的初步結果給了一些意見,如此而已。「我不會把這稱作是『同儕審查』。」他說。

除了有許多學者對這份報告提出批評和質疑外,國際禁止貧鈾武器聯盟(The International Coalition to Ban Depleted Uranium)也要求WHO公布調查當中的各項詳細資料內容,以接受客觀、透明的分析檢驗。不過,聯合國於報告發布至今,仍然未理會這些呼籲,並仍堅稱報告的公正與完整性。(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執行秘書)

註1:http://goo.gl/ITYgML

註2:http://goo.gl/VkQpT8

註3:http://goo.gl/BW7zRS

註4:http://goo.gl/c1ZESW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