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燈會 走春 賞櫻

塞爾維亞中心 聚焦文化高度

中央社/ 2013.10.27 00:00
(中央社記者蔡筱穎巴黎特稿)1991年塞爾維亞以種族淨化手段滅絕科索沃境內波士尼亞穆斯林的血腥歷史還沒有從法國人的記憶中抹去,塞爾維亞在巴黎的文化中心盼用文化改變國家形象面臨困難重重。

中心文化專員維洛夫斯基(Milovan Virovski)慶幸地說,「還好我們有導演庫斯杜力卡(Emir Kusturica)」。

確實,政治動盪不安時期,庫斯杜力卡持續以政治、社會、文化為題材,在1990年代產出獲得高度評價的電影,1993年他在美國製作「夢遊亞利桑那」,並在1995年以「地下社會」2度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殊榮。

不過,「地下社會」以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詳細描述南斯拉夫的歷史,並以1990年代的衝突來結束影片,引起莫大爭議,不僅因為部分資金來自塞爾維亞國家電視台,且被認為電影觀點偏向塞爾維亞,是國家政策宣傳機器,而他後現代主義的拍攝手法,也被批是政治虛無主義的表達。

戰後,塞爾維亞文化中心百廢待舉,他們制定的第一個政策就是改變形象,希望以愛與和平的形象,重新讓巴黎人接受,無論庫斯杜力卡如何遭到部份法國知識分子的批判,但他是證明國家已走出戰爭,可以拍片可以談文化的象徵。

「要改變法國民眾的既定印象很困難,但一定要有意願來改變,並有包括政府財政在內的所有資源支持,以各種方式來嘗試」,維洛夫斯基不諱言難度很高,但也喜見緩慢的變化。

塞爾維亞文化中心創立於1973年,獲得巴黎市政府支持,租到龐畢度中心正對面的房舍。中心隸屬於外交部,40多年的文化交流歷史,因為戰爭受到重創,最新的任務是要讓外界「認識塞爾維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開啟知識對話和藝術交流」。

維洛夫斯基說明中心一年舉辦的大大小小活動有近500項,但「要有可見度,就必須有高度」,歐洲文化的廣度,讓他們可以大力發揮,例如邀請歐洲其他國家的大師演講,包括奧地利的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傑利尼克(Elfriede Jelinek)。

從文學、哲學到歷史考古或藝術,許多專題之夜都吸引巴黎人前來聆聽。維洛夫斯基很自豪中心在知識層面規劃的用心。

中心也與在法國攻讀的塞爾維亞博士生和藝術家合作,他們可以提案,由法蘭西學院院士主持評審會,經過評審委員會審查通過後,就可進行討論會或是展演節目,中心希望借用他們的專業,以及他們與當地知識界的關係,擴展節目的豐富性和知名度。

維洛夫斯基表示,中心的很多節目都是和法國的各項藝文活動「一起呼吸」,並強調,「要緊緊黏著」這些藝文活動的組織規劃,所以,從歐洲文學季、音樂節、攝影月、爵士樂節甚至參與古蹟日、巴黎「白夜活動」等,中心都會積極參與,在其中規劃出具塞爾維亞特色的節目。

中心還與在法國的其他外國文化中心如瑞典、愛爾蘭等進行跨中心合作,希望有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