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去公民」的國共論壇

自由時報/ 2013.10.27 00:00
記者鄒景雯/特稿

國際間的政黨交流,是各國外交途徑之外促進合作與對話的機制,經常發揮與正式涉外機構互補的輔助功能。但是,民主國家的政黨基於爭取執政,行事必須忌憚民意,如國共論壇這般,以少數、特定對象的利益為利益,去公民化的操作慣性,多年來還能得到國家元首背書、大張旗鼓運作的,實為罕例。

這次的國共論壇,在中國共產黨方面,是統戰的一以貫之,只是俞正聲更易了賈慶林。面對新朋友,吳伯雄這老面孔,除了個人的議題設定,主要給馬英九傳話兩件事︰沒有「只經不政」;請中方「玉成」兩岸設處。俞正聲則是一問︰服貿協議簽了五個多月還沒過。

吳俞一來一往,中國黨國威權體制沒公民說話的份也就算了,台灣是民主國家,不論服貿協議或是兩岸設處,非但從頭到尾排除公民參與討論,逕由國共去黨對黨;而吳伯雄日來在南寧的若干黨話,台灣這邊若不開個腔,恐怕俞正聲誤將黨意聽成台灣民意,絕對不利雙方的了解。

所謂「這一代人這幾年的努力,應受肯定」,不管是馬交代的、或吳演繹的,看看台灣的各單位民調數字,即知台灣人民是否肯定。若不獲國人肯定,卻跑到國外去要求肯定,同樣的行為模式,在中國會被稱為什麼?能見容於中國人民嗎?古今歷史有很多這類的頭銜,就不消說台灣人何以如此不齒了。

國民黨的「這一代人」,所停留的內戰遺緒,在背棄原則後,剩下的僅是苟且。前幾代人,做不到民主,尚知要喊民主;這一代人,有了民主,卻在國內反民主,甚至不惜自降水平,以配合中國的無民主。

其實,吳說的「努力」,讓馬英九對著華盛頓郵報澄清半天的沒賣台,當即一筆勾消。努力是對內說的,當對手是內外有別,國民黨卻內外不分,這種國共論壇多開一次,台灣的公民意識就更凝固一次。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